几年前,笔者骑着自行车到南阳市新野县樊集乡,去参观了陈赓大将疗伤处一一原樊集乡第二高级小学。
那么,陈赓将军为何来到了这里呢?在此,笔者就给您讲述陈赓在新野疗伤的惊险的传奇故事!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传奇将军陈赓一生出生入死,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光较严重的负伤就有四次。
简单来说就是:第一次是在1923年反日斗争中受的伤;第二次是在南昌起义后在会战中负的伤;第三次是在第四次反围剿中负的伤;第四次是直罗镇战役中负的伤。
陈赓在新野疗伤就是第三次。
1932年7月,蒋介石纠集50万兵力,分两路向鄂豫皖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军事“围剿”。敌人用30多万兵力进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但遭到了红四方面军的顽强抗击,并于8月在七里坪给敌以重创,英勇奋战两个月,歼敌上万人。
在9月份,时任12师师长的陈赓在指挥胡山寨的战斗中腿部负重伤。
10月10日,中央分局决定红四方面军主力2万余人撤离根据地,向西转移。
10月12日,红四方面军主力越过平汉铁路西进。
在西征途中,由于战斗异常频繁,无法得到治疗,陈赓将军不得不坐在担架上指挥战斗。部队在越过平汉路向西转战到枣阳一带时,伤势急剧恶化,他不能再随军继续前进了,后经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军事委员会批准,决定离队到上海治疗,同时,向党中央汇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西征转移的情况。
10月下旬,在河南省南阳县与新野县之间,有一个商人模样的人,独自一人,肩上扛个褡裢,
拄着根棍子,一瘸一拐地向北走去。他,就是陈赓。按道理说去上海走武汉最近,但是,蒋介石已经调集重兵防守武汉,因此,陈赓就很难进入武汉了,他只好从陆路绕道南阳去上海。
10月26日晚,在夜幕的掩护下,交通员老李搀扶一名商人模样的伤员,一瘸一拐地进入新野县樊集第二高级小学,找到新野县委宣传委员王慈如。李慈如原来是在该校以教书为掩护的地下党员,他接到指示后,立即把伤员隐蔽起来,并嘱咐中共党员、学校炊事员张文奇要精心照料好陈赓同志。
当夜,陈赓就如何在白色恐怖下开展党的工作对王慈如给予指导,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形势,还以个人献身革命的亲身经历教育王慈如努力做好党的地下工作,并以社会发展史的观点,讲述了共产主义必然会在中国和全世界实现的道理。陈赓勤奋好学,孜孜不倦,他不顾伤口疼痛,要王慈如给他找书报阅读。他还给张文奇讲述红军英勇战斗的故事,教育他要掌握文化知识,并手把手地教他写字。后来,张文奇于1936年参加红军,并成长为一位军事指挥员。
3天后的一个早上,两名地下党员扮作伙计,雇了一辆小推车推着“老板”陈赓,绕过大集镇,从东路向南阳行进。当走到三十里屯南边的关爷庙时,地方民团设卡盘查甚严,但此时已不能绕道了。后来,他们设计离开了此地,并安全返回樊集。
为确保陈赓的安全,新野县委决定立即将其转移到白河西边的上凤鸣村,隐蔽到县委组织委员杨文彩家里。在
杨文彩的家里,
陈赓借读了《三国演义》,他说:“腿病治好以后,有机会再到新野时,一定去看看三国时代留下来的名胜古迹!”
11月初的一天凌晨,在凛冽的寒风中,王慈如、张文奇、杨文彩护送陈赓到白河的新集渡口过河,与临时省委交通员周胡子接上头,并由周带领陈赓顺利到达南阳。经过地下党组织的周密安排顺利到达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