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气魄有多大?他指挥淮海战役
把蒋介石“五大主力”中仅剩的两大主力
“第5军”和“第18军”消灭干净
,摧毁了蒋介石赖以支撑战争的中坚力量,从此,
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加速崩溃!
辽沈战役歼灭了蒋介石“五大主力”中的“新1军”和“新6军”,加上1947年孟良崮战役中被歼灭的整编第74师,蒋介石最为倚重的“五大主力”五去其三,对他的打击之大,可想而知。但毛主席并没有给蒋介石喘息的机会,而是乘胜在中原地区发动了淮海战役。
毛主席对蒋介石的排兵布阵了若指掌,蒋介石把国民党军队重点分布在徐州、沈阳、北平、汉口、西安和太原6个战略据点,其中以沈阳和徐州两大集团为主干。沈阳集团在辽沈战役中被消灭,如果再解决徐州集团大部,那就会让国民党军失去主力。基于这种判断,
正当辽沈战役即将获胜之际,毛主席就已经开始运筹帷幄,准备在以徐州为中心发动淮海战役了。
蒋介石在徐州地区集结重兵,企图利用在徐州交会的津浦、陇海两条铁路线及公路密集、适宜机动增援的便利,以重兵防堵的办法阻止人民解放军南下,力求控制徐州、巩固江淮、屏障南京,以挽救危局。
在蒋介石这种战略意图之下,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内竟然集结了国民党军多达80万人的重兵,包括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副总司令杜聿明指挥的4个兵团和3个绥靖区部队,以及后来从华中增援的黄维兵团。在淮海战场的兵力对比上,国民党军仍在数量上占据优势,且非常密集,具备了相互之间迅速增援的机动能力。
9月24日,济南战役还没落下帷幕,向来富有军事韬略的华东前线指挥员
粟裕便致电中央军委,提出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
,毛主席当即复电表示,举行淮海战役甚有必要,并明确提出淮海战役要分三个步骤作战,最理想的结果是歼敌十几个旅,打通山东与苏北的联系。
10月11日,毛主席起草关于淮海战役的部署意见,明确提出先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刘峙集团右翼劲旅黄百韬兵团,实现中间突破;要求一半以上兵力担任牵制、阻击任务,使徐州方向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不敢全力东援;并要求中原野战军在郑州、徐州一线配合,以牵制孙元良兵团来援。
10月22日,毛主席致电华东、中原前线指挥员,要求中原野战军在攻取郑州后全力东进,与华东野战军紧密配合,举行徐州、蚌埠作战,将刘峙陷于孤立地位,这就意味着
淮海战役的规模扩大已成定局。
解放郑州、开封,以及辽沈战役全线告捷后,在中原野战军主力和东北野战军都已能机动的情况下,
毛主席迅速形成了歼灭刘峙集团的战略意图
。
11月1日,毛主席为中央军委起草指示电,确定了由陈毅和邓小平统一指挥华东、中原野战军共同进行淮海战役,由此,整个战役的参战部队达60多万人,形成了全歼敌军主力的战役部署。随即,中央军委成立中原和华东两个野战军的统一领导机关——淮海战役总前委,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
邓小平担任前委书记。
蒋介石吸取卫立煌全军被歼的教训,命刘峙各部向徐蚌线收缩兵力,安排了
“徐蚌会战”
计划:以23万人防御平汉路南段及长江中游地区,钳制中原野战军主力;将刘峙集团4个兵团等70万人分别置于津浦路徐州到蚌埠段及其两侧,以攻势防御,拱卫南京、上海。蒋介石收缩兵力的安排,正是毛主席求之不得的,因为他就是要封闭战场,就地全歼敌人的重兵集团。
毛主席及时汇总了刘伯承、粟裕等前线指挥员的意见,根据敌情的变化,判断敌人有大退却的迹象,当即决定将原定的淮海战役的规模、目标和任务都进行
大范围扩展
。11月9日,毛主席致电陈毅、邓小平、粟裕,对淮海战役的方针作出了进一步的明确安排,这个方针的目的就是隔断徐蚌,全歼刘峙集团。
毛主席的战略决策成为淮海战役取得伟大胜利的关键。
11月9日,毛主席又接连追发了4封电报,反复向淮海战役前线指挥员强调:
要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不要让敌人南窜!
华东和中原野战军按照毛主席的各项电令部署,迅速向徐州地区预定目标发起进攻,淮海战役就此拉开序幕。此时,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开始向徐州收缩,黄百韬兵团的主力也沿陇海路西撤。与此同时,敌第三绥靖区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率23000人起义,为我军迅速切断黄百韬兵团的退路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3个纵队乘机直插徐州东侧,李弥兵团不等黄百韬兵团抵达预定会合地点就慌忙向徐州撤退。山东兵团3个纵队迅速于10日切断黄百韬退路,并占据了阻击徐州东援之敌的有利地形。同日,我军12个纵队从四面八方将黄百韬兵团4个军团团团围住,刘峙深感徐州受威胁,急令各兵团迅速向徐州靠拢。
身在西柏坡的毛主席对徐州战局了如指掌
,他认为歼灭黄百韬兵团已成定局,只是时间早晚几天的事情,因而,他把指挥重心转移到南面的徐蚌线,他要考虑的是,如何就地全歼徐州地区的守敌。于是,11月11日,毛主席致电邓小平、刘伯承和陈毅,要他们歼灭宿县附近的敌人,完成包围徐州的战略任务,然后以宿县为中心,控制整个徐蚌线,构筑几道防线,以阻止徐州敌人南逃。倘若敌人南逃,协同华东野战军全歼徐州逃敌。
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中原野战军于12日晚全面发动徐蚌线作战,至16日,全歼宿县之敌,并斩断了徐州与蚌埠的联系,提前完成包围徐州、切断敌人退路的战略任务。同日,毛主席致电中原、华东野战军,由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淮海战役总前委统一指挥淮海前线作战,临机处置一切问题。
16日晚,华东野战军向黄百韬兵团发起总攻,到22日傍晚,全歼黄百韬兵团7万多人,并当场击毙黄百韬。这时,邱清泉、李弥兵团迅速向徐州收缩,自蚌埠北进的李延年兵团也滞留不前,只有长驱500里的黄维兵团孤军突进,且远道而来疲惫不堪。毛泽东数次致电总前委,
再三强调,解决黄维兵团是关键,
如果能完全歼灭黄维兵团,则整个淮海战役就起了决定性的变化。
23日9时,黄维兵团向我军阵地发起猛攻,敌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却不敢继续北进,邱清泉、李弥兵团则缩回了徐州,于是,敌人形成了黄维兵团单兵冒进的态势,总前委书记邓小平当机立断,决定歼灭黄维兵团。毛主席接到邓小平的作战计划报告后,当即复电表示完全同意先打黄维兵团,并要华东野战军派必要兵力参加,
毛主席还交代,情况紧急时,一切由总前委相机处置,不要请示。
12万人的黄维兵团是蒋介石嫡系中的精锐兵团,其中第18军是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之一。蒋介石害怕黄维兵团被歼,命黄维不顾一切全力向东攻击,与李延年兵团会合。同时,他又命李延年全力接应黄维兵团,以冲出人民解放军的包围。11月28日,蒋介石命令杜聿明率3个兵团杀出徐州,先解黄维兵团之围,再一同南撤。
12月6日,中原野战军对黄维兵团发起全面进攻,至10日,歼敌5万人,并进一步缩小对敌人的包围圈。此时,由蚌埠北援之敌李延年、刘汝明2个兵团则被困在距黄维兵团仅35公里之处。12月13日夜,总前委根据毛主席的指示,集中兵力对黄维兵团发起全面总攻,当夜全歼黄维兵团,并活捉了黄维。
而被重重包围于陈官庄狭小地域内的杜聿明集团约30万人也已陷入绝境,企图突围的孙元良兵团又被歼灭,杜聿明企图依靠全军密集在一起,以及坚固的工事而固守待援。此时,运筹帷幄的毛主席已经发动了平津战役,毛主席为稳住华北的傅作义集团,并不让蒋介石下决心通过海运平津之敌南下,决定对杜聿明集团暂停进攻,不作最后歼灭的部署。
毛主席这招“围而不攻”的兵法意义重大,一方面麻痹了敌人,使蒋介石放弃了把平津之敌通过海运南下以苦战硬拼的决心,趁此时机,我军实现了淮海、平津战役相互配合,大量歼敌的目的。另一方面,被围困的杜聿明集团又诱使李延年兵团再次北上救援,便于担任南线防御的中原野战军诱敌深入,歼其一部。
高明的毛主席在此时对杜聿明展开了强大的政治攻势,敦促他率部投降,在白雪皑皑的战场上,杜聿明部粮草断绝、饥寒交迫,人数庞大的部队只好剥树皮、啃马骨充饥,军心涣散,其中1万多人纷纷向我军投诚。到1949年1月初,东北、华北野战军完成了对傅作义集团的分割包围,毛主席当机立断,下令对淮海战场的敌军发起总攻。
只用了4天,就全歼了杜聿明南下兵团,俘虏了杜聿明,当场击毙邱清泉,李弥伪装逃跑。到1月10日,历时66天的淮海战役共歼灭了国民党军在华东、中原战场的56个师约55万人,蒋介石仅剩的“五大主力”之中的第5军和第18军均被歼灭,精锐丧失殆尽,摧毁了蒋介石赖以支撑战争的中坚力量,此战
尽显毛主席的大气魄,
从此,
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加速崩溃
。淮海战役结束后,
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向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报告:国民党政府早日崩溃是不可避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