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国“地中”变迁:揭开夏朝起源之谜,中国历史果然可信
创始人
2025-07-11 09:03:30
0

清朝道光年间,陕西鸡市眉县出土“天亡簋”,铭文记载武王灭纣之后,立即奔赴嵩山的天室峰举办祭天大典,向天帝称述周革商命,获得天帝认可,确立周人政权与宗教的合法性。史记中记载武王认为伊洛一带是“有夏之居”,在此可以“定天保,依天室”。

上世纪60年代,陕西宝鸡陈仓出土“何尊”,铭文记载武王计划在如今的洛阳营造“成周”,并定都成周,以“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

武王灭纣之后,为何立即奔赴嵩山祭天,又为何将洛阳一带称为“中或”?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当时人们认为嵩山洛阳一带位于“地中”,天帝居住于地中之上,祭天自然选择最接近“天”的山峰,让天帝更能听到下界声音,听到武王称述“周革商命”的声音。

问题在于:武王为何以嵩山洛阳为地中,背后到底有何历史渊源?对此,现代考古发现一个又一个“巧合”,有助于破解夏朝起源之谜。

中国地中变迁历史

关于地中,接下来笔者按照历史演化顺序,大致简单介绍一下:

最迟7000年前,中国人已经开始立表测影,以确定时间与空间,“地中”的确定,就与立表测影相关。其中,立中之“中”,在中国文化中存在多种意思,代表地之中央的“地中”只是其中一种。

距今6500年前,河南濮阳的西水坡遗址中,已有四灵二十八星宿图。学者冯时考证认为当时已有“盖天说宇宙观”。这座遗址位置很特别,与接下来要讲的陶寺遗址大致位于同一纬度,即夏至正午日影长度近乎一致。

距今4200年前,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中,考古发现一把用于立表测影的圭尺。经过多方考证,确认陶寺遗址就是周髀算经中的“夏至正午日影一尺六寸”之地。其中,陶寺出土的圭尺上,在夏至日有特别的标识,显然是要突出夏至日日影。

由于陶寺遗存印证文献中的地中记载,因此可以确认陶寺已有“地中”概念,兼之陶寺当时必然已经进入国家王权时代。“地中”与“国家”相结合,就形成了“中国”概念。正因如此,陶寺遗址也被称为“最初的中国”。

陶寺遗址与西水坡遗址大致处于同一纬度,两者夏至日影大致相同,那么为何如此巧合?或者说,陶寺先民特意选择与西水坡一样日影长度的陶寺遗址?虽然没有实据,但两者如此巧合,不免让人多想。

但在商末周初,地中转变到洛阳嵩山一带,故而武王在嵩山祭天,而这也印证了文献记载。周礼记载“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就是夏至正午立杆测影,影子一尺五寸之地为地中,而嵩山一带夏至日影就是一尺五寸。后世王朝,虽然都城不在嵩山地区,但往往会在嵩山建造观象台,其实还是承认地中概念。

问题在于:陶寺地中标准为一尺六寸,商末地中标准为一尺五寸,那么地中为何发生变迁?以正常逻辑来看,地中应为强权定义,为自身政权寻找宗教与政治的合法性,因此地中变化应与强权变化有关。

现代考古又一巧合

以地中变化来看,最可能改变地中标准的是夏朝。背后逻辑很简单,陶寺王朝之后,最强大的是夏朝,而夏朝崛起之后,不可能认为自己不在地中、不是中央之国,否则如何获得宗教与政权的合法性,如何统帅天下诸侯?因此,夏人应会重新定义地中标准,以符合自身情况。

反过来说,按照一尺五寸地中标准来看,大禹政权应在嵩山一带,而现代考古一些巧合,印证了史书记载。

根据史书记载,大禹之父叫“鲧”,被封为“崇伯”。古时,嵩山名为“外方”,夏商时称“崇高”,故后人称鲧为“崇伯鲧”,即“崇”就是后来的“嵩”,今在河南登封附近的嵩山一带。

巧合的是,在郑州登封告成镇,也即嵩山脚下,考古发现一座奇怪的古城——王城岗遗址。碳十四测年结果显示,城址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200-公元前2020年。

首先:上个世纪,先发现两座并列的小城,其中保存完好的西城面积不足1万平方米;本世纪初,又发现了面积达35万平方米的大型城址,是同时期河南龙山城址中面积最大的一座,确认大城是在小城废毁后建成的。

其次:在王城岗遗址所处的颍河上游的登封盆地,迄今已发现了12处与其同时期的遗址,大中小型聚落呈金字塔式分布。

由于附近又发现战国时代的阳城遗址,而史书记载“禹都阳城”,这不能不让人将两者联系起来,即小城是“鲧之城”,大城为“禹都阳城”,大禹强大之后建造大城。

更为重要的是,郑州新密新砦遗址与王城岗遗址在时间上大致恰好承接,二里头遗址与新砦遗址又恰好承接,因此这三座都位于嵩山洛阳一带的遗址,被普遍认为是夏朝早期、中期、晚期三座都城。其中,偃师到登封直线距离只有40公里,到新密只有60公里,三者相距都不远,非常符合当时的交通水平。

也就是说,夏族居于嵩山之下,大禹建都于此,为了自身政权与宗教的合法性,由此重新定义了地中标准,即将地中标准定为“一尺五寸”。

最后,虽然地中看似虚幻,但在上古的确存在,“中国”这一称呼就是明证。而上古之所以误以为“地之中央”,这与当时认知局限性相关,也与当时追求政权与宗教合法性有关。

因此,通过地中这一线索,综合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来看,夏朝应起源于嵩山一带,或夏启时迁到新砦遗址,最终在中晚期迁到二里头遗址。

参考资料:《周髀算经》、《周礼》、《史记》、《冯时——文明以止》、《何尊铭文》等

相关内容

日本东京暴雨 火车站变“水...
近日,日本东京遭遇暴雨侵袭,其火车站瞬间变身为“水帘洞”。暴雨如注...
2025-07-11 12:38:33
原创 ...
马其顿是地处于古希腊边陲的一个地区。公元前6世纪左右,马其顿完成了...
2025-07-11 12:33:51
原创 ...
《——【·前言·】——》 唐初,李世民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果敢的决策...
2025-07-11 12:33:24
原创 ...
谈及长平之战,赵国屡战屡败,让人不禁思考,到底是国力不济还是朝堂之...
2025-07-11 12:33:18
探秘南越王赵佗墓穴,苦心钻...
岭南地区的考古证实,西汉时期的南越国虽然割据岭南,自成一脉,但也遵...
2025-07-11 12:33:17
原创 ...
在作为商朝鼎盛阶段的武丁时期以后,相继为王的是祖庚和祖甲兄弟两人。...
2025-07-11 12:33:10
原创 ...
勾践的王后雅鱼,在越国攻破吴国的时候选择自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她的...
2025-07-11 12:33:06
原创 ...
天龙八部的历史时期大概是北宋哲宗时期,公元1100年左右,此时北宋...
2025-07-11 12:32:55
原创 ...
秦国,是周国分封在西北边陲的一个小诸侯国;但当时的秦国非常弱小,在...
2025-07-11 12:32:53

热门资讯

原创 如... 清朝这个朝代在经历了百年的风风雨雨之后,最终还是在溥仪手上走向了灭亡,有人问如果把溥仪换成康熙,他是...
原创 中... 陈老师的历史故事,第172讲,今天我们将聊聊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牛姓状元——牛锡庶。这个故事让我们深...
原创 诸... 诸葛亮在街亭失利、司马懿步步逼近西城的危机时刻,曾经以空城计成功化解危机。这一计谋不仅深谋远虑,更充...
原创 契... 公元986年,九月,第二次幽州之战;十二月,君子馆之战。两次大战后,大宋河北精锐尽丧。北宋到了最危险...
原创 中... 对于古代历史上的封建王朝,不管怎样演绎变化,大致上就是一个又一个王朝“兴起”、“鼎盛”、“衰落”、“...
原创 故... 明朝的朱棣掌权之后,把首都迁到了北京,并且还修建了紫禁城,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皇帝...
原创 万... 说起我国的万里长城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多年来如同一条巨龙横卧在北京城内,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兴衰。如今在世...
安史之乱后唐朝治下的西域被吐蕃... 今天的故事,是关于唐朝最后的安西都护郭昕的,他带着唐军残部,在安西都护府坚持了数十年,最后和历经百战...
原创 京... 大家都知道京杭大运河,那可是一条相当了不起的人工河啊!这条河从北京一直延伸到杭州,横贯了北京、河北、...
原创 南... 南宋在历史上因为一系列昏招导致了一场灭亡之战。起初,南宋曾跟随蒙古军队一同灭亡金朝,但在蒙古军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