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征战中,拓跋珪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华,成功降服了匈奴刘库仁和刘卫辰的部众,使得拓跋部成为塞上的无敌强国。公元398年,他登基称帝,建都平城,成为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珪不仅在军事上崭露头角,更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拓跋珪深谙汉化之道,他积极推动拓跋部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效仿汉族政治体制,他设立官吏,引入大量汉族人参政,将原本鲜卑部族的酋长制度转变为封建的君臣关系。为了加强国家经济,他下令发展农业,特别注重屯田,并以合理的政策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成功推动了拓跋部的经济由畜牧向农业的转变。
拓跋珪并未止步于内政改革,他还对军事制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他废除了原本兵牧不分的制度,引入封建专业军制度,并制定了奖励制度,为北魏的军事实力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北魏在短时间内在经济、军事和政治层面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最为强大的政权之一。
然而,随着时光流逝,拓跋珪的性情却在晚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变得喜怒无常,狂躁冷酷,这一变化不仅损害了鲜卑贵族的利益,更加剧了君臣之间的矛盾。他的猜忌心愈发严重,以至于对身边的大臣产生了过度的怀疑,经常因为一点小事情便将大臣处死。拓跋珪的堂兄、将领拓跋仪,竟然因其崇高的威望而被赐死。即便是司空庚,因为穿着华丽的衣服,模仿皇帝的行为举止,也未能幸免于难。
在他的晚年,拓跋珪的疑心病越发严重,以至于对自己的寝室位置保持高度保密,甚至不告诉大臣和亲信。然而,他最宠爱的膑妃却与他的二儿子拓跋绍私通。拓跋绍得知母亲被囚禁后,通过膑妃找到了拓跋珪的寝室,乱刀砍死了自己的父亲。这一悲剧发生在公元409年,拓跋珪逝世时仅39岁,被追尊为宣武帝,安葬于盛乐金陵。
在拓跋珪的治理下,北魏取得了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最为强大的政权之一。然而,他个人的喜怒无常、猜疑心重的性格,最终导致了国家的内忧外患。拓跋珪的一生充满传奇,他的治国经验和教训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