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人物,可谓家喻户晓,素有“三太子”之称。那为什么哪吒的父亲李靖不是皇帝,而哪吒却被称为“三太子”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历史上“太子”称呼的演变过程,就会比较容易理解了。
中国历史上,在秦始皇发明“皇帝”的称号之前,都是称“王”,诸如商朝的纣王,周朝文王、武王。另外,还有一些称王的诸侯。这时候,这些王的继承人,皆被称为“太子”。秦始皇称“皇帝”之后,到了汉朝,太子就分为了两类。第一类是皇帝的继承人,被称为“皇太子”。第二类就是诸侯王的继承人,也被称为“王太子”。
这一区分“太子”的习惯,至少延续到了魏晋时期。三国时,曹操并未篡汉称帝,他最高的职位就是受封魏王。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曾为了魏国“太子”之位,争得鼻青脸肿。最终,“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曹丕成了魏王的法定继承人。
到了晋朝,逐渐开始将皇太子与王太子的称呼彻底分离。太子一般默指皇太子,而王太子则改称“世子”。
通常情况下,皇太子,或者王太子,都是指唯一的继承人,不会有多人,所以,根本不会出现大太子,二太子之类,同时存在多名继承人的情况。不过,这也只是官方的游戏规则,在民间可没有这么多讲究,特别是到了金元时期。
建立辽朝的契丹人,因为历史较久远,汉化程度较深,所以,他们仿效汉制,还是学得有模有样。但是,女真人和蒙古人,因为学习的时间不足,还没来得及跟非常懂礼法的大儒学习,就开始仿效汉制,使用汉人的称呼。而这些知识又多来自民间,就有了诸皇子皆称“太子”的情况。比如,有名的金国皇子完颜宗弼,就被称为“四太子兀术”。
到这里,我们对于哪吒被称为“三太子”的原因,应该基本上有眉目了。我们再看一下哪吒的身世,这个谜团就可以彻底解开了。
据考证,哪吒的原型来自古波斯和古印度神话,最初为佛教人物,为毗沙门天王第三子。晋朝时,哪吒在当时的文献中,就已经有了一些零星的记载。唐朝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李靖,被当时人认为是唐初名将中武功第一。唐高宗又钦定,李靖为武庙十哲之一。到了唐玄宗时期,玄宗册封毗沙门天王为战神,并立庙祭祀。自此之后,人们开始将李靖和毗沙门天王联系在了一起,认为李靖就是毗沙门天王转世。之后,毗沙门天王加上唐朝李靖,逐渐演变为了“托塔李天王”,并摇身一变,成了商朝的陈塘关太守,完成了本地化的转变,彻底变为了中国古代的一位神话人物。
整个演变过程中,哪吒是毗沙门天王第三子的身份并没有改变,只是又给他增加了金吒、木吒两个哥哥。因为李靖变为了“天王”,他的继承人自然可以被称为太子。而民间又对太子的数量没有概念,只是觉得叫起来很威风。于是,就有了“大太子金吒”、“二太子木吒”和“三太子哪吒”的称呼。
其实,民间这么称呼的还不止哪吒。在哪吒闹海中,被哪吒打死抽筋的东海龙王之子敖丙,也被称为“龙王三太子”。可见,在民间,除了皇帝君主之子外,只要是个王,他的儿子们也都被称为太子。古代的朝廷,估计也没兴趣去纠正、规范这些神话人物的称呼,只要百姓们高兴就好。所以,“哪吒三太子”之类的称呼,也就这么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