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永乐大典》可谓一部百科全书的瑰宝,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这部巨著并没有完整地传世,如今只有残本零页散落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有人曾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想:如果找到完整的《永乐大典》,也许将会改变我们对历史的认知。那么,这本书究竟有何魅力?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主持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起初的动机既是为了夸耀自身的皇帝功绩,也是为了应对蒙古人的残暴统治。在经历了蒙古统治后,中国汉文化遭受了巨大的打击,许多重要的文化典籍都已经失传。为此,朱棣决定着手编纂一部涵盖经史子集、医学、农学、天文、地理等各个领域的百科全书,旨在“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最初的编写由解缙主持,147名学者共同投入,历时一年完成初版。然而,朱棣审阅后并不满意,于是他再次出手,扩大编纂队伍到2000多人,最终在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定稿,命名为《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的规模令人震撼,总字数高达3.7亿字,分为11095册,比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早出现了300多年。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宝库,同时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它涵盖了近7000多种古代典籍,远超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收录的3000多种。与《四库全书》的修改相比,《永乐大典》在几年内就完成了这一巨著,因此曾有人质疑,称其为“抄书”而非“修书”。不同于《四库全书》按照清朝的要求修改古代典籍,《永乐大典》则是完整保留了文化遗产,是对历史的真实还原。此外,《永乐大典》中还保存了许多已经失传的文化典籍,比如传说中的宋代兵器“神臂弓”,一种据说可以射穿300步开外铁甲的神奇武器。
然而,《永乐大典》的命运并不如人意,不久后便陷入了失落的深渊。目前所见的《永乐大典》多为嘉靖年间的抄本,原本的正本藏于文渊阁,副本则收藏于皇史宬。而到了乾隆年间,这部巨著的存世卷数已经不到原来的8000余册。有学者甚至怀疑,嘉靖年间的抄本可能根本没有完整地抄录。对于《永乐大典》的消失,存在着多种说法。一说是该书被用作陪葬品,葬入了朱棣的长陵或者嘉靖的永陵,然而后来的挖掘提案并未获得通过。另一说是在明朝万历年间的宫中大火中毁灭。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嘉庆年间的宫中大火中消失。而在八国联军的掠夺中,残卷再次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导致《永乐大典》的珍贵典籍散落于世界各地。据统计,如今全球范围内存世的《永乐大典》共有418册、800余卷,分散在8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机构中,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仅有224册。
如果《永乐大典》能够重新呈现,将可能改写历史的篇章。尽管有人认为即使没有永乐大典,还有《四库全书》作为备选,但这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在清朝文字狱时期,《四库全书》的编纂受到政治要求的影响,对文化遗产进行了大幅修正。相较之下,《永乐大典》的原汁原味保留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因此,重新现世的《永乐大典》将对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产生深远的影响。
此外,失传的古籍将在《永乐大典》的再现中重新呈现。这部百科全书保存了许多重要的古代文献,包括西晋杜预的《春秋释例》、宋代医学名著《苏沈良方》以及《伤寒微旨》等。相较于如今仅存的224册,《永乐大典》原有的11095册数量庞大,其内容涵盖小说、戏典、医书、佛道典籍、方舆志乘等各个领域,是对我国文化历史的一次巨大补充。如今,我们仍在思考那些曾在历史长河中消失的古籍,而《永乐大典》的再现将为人类研究古代文化历史提供重要的线索。
在这个充满期待的背景下,我们或许能够期待着《永乐大典》的再现。这将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对14世纪以前百科知识的再次还原。失落的历史宝藏将重现于世人眼前,为人类的文明传承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