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篡汉的朝廷,一个是继承汉统,志在恢复的朝廷,当然互相视对方为贼。它们双方毫无调和的余地,只有你死我活的斗争。因此,双方从上到下,都视对方为仇敌,尤其是军人,更是如此。
在双方的长期战争中,我们可以看到,基本没有哪一方的军人叛逃到另一方。即便是夏侯霸这样深孚众望的将领,在面临杀身之祸的时候叛逃蜀汉,也只能单身逃亡,居然带不走一兵一卒。可见蜀汉和曹魏双方的将士之间是如何的对立,势同水火。
从曹魏这一方面来看,诸葛亮屡次侵犯己方的疆界,给曹魏带来了战争,也带来了死亡。他们对蜀汉的侵袭当然不会欢迎。作为一名士兵,谁不想早日结束战乱,过和平的生活。而诸葛亮以少击众,反复侵扰曹魏,又没有消灭曹魏的把握。作为曹魏的将士,当然会感到厌恶。他们不会象那些被《三国演义》感动的观众那样,欣赏诸葛亮的所作所为。
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中,曹魏虽然有司马懿这样老谋深算的将领统帅。司马懿用拖字诀来对付诸葛亮,严禁部下出战。即便如此,曹魏的将士都愿意和诸葛亮一战。以至于在诸葛亮送巾帼激司马懿出战的时候,曹魏军中群情激愤,连司马懿都弹压不住。
所以说,诸葛亮想的箪食壶浆的欢迎场面是不存在的。而曹魏军队和蜀汉军队的作战也是英勇无畏的。这使得诸葛亮最终壮志未酬身先死。
诸葛亮死后,双方过了十几年的太平时光。可当姜维接任了蜀汉的大将军之后,对曹魏的进攻就又开始了。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一旦军权在手,就开始了对曹魏不断的征伐。
姜维对曹魏的攻伐,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战果,还有几次打了大胜仗,可是依然无法改变魏强蜀弱的态势。最终,以邓艾为首的曹军遏制了姜维的攻势,并且让姜维屡遭挫折,一筹莫展。到了战争后期,蜀国民穷财尽,已经无力支持姜维的北伐。而朝廷内有黄皓专权,姜维只得领兵在沓中屯田避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