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知地理知识的人都知道,中国一共分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单位。
省级以下是市级,市级以下是县级,县级以下是乡级,再往下的村级就是村民自治机构。
当一种说法定型之后,人们就会将其当成理所应当。
而不是考虑这个词汇的由来,以及背后所暗含的意思。
大学者则不然,他们会从一些平常的字眼中,看出一些常人看不到的东西。
不明所以者会认为,他们是咬文嚼字,真正懂行的人则会拍手称快,言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省”字的由来和含义
“省”字亦然,虽然现在是一个行政词汇,然而,其背后隐藏着千年的中国历史。
因而,当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听到国家采用“省”这个字时,疾呼万万不可,表示应当恢复秦汉时期的郡县制。
不懂中国历史演进的人,自然以老古董称呼先生。
却不知先生不是单纯在反对这个字,而是在呼吁一种为民服务的渠道。
要想说明这一切,还得从“省”字开始说起。
众所周知,省的概念是广泛的应用始于我国的元朝时期,元朝为方便统治,全国性的实行了行省制度。
其实,最先使用行省制度的并非是元朝,而是与南宋对峙的金朝。
两个政权,为何不约而同地选择使用同一制度?
首先要从其目的开始说起,行省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王朝的统治。
但这两个政权,又不同于其他的政权,这两个政权是由少数民族建立。
中原地区自古流传的说法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金朝也好,元朝也罢,是异族凭借武力暂时性占据汉族生活区,为了巩固统治,他们在层层地设置行政机构。
在之前两级行政机构之外,又加了一级,没有进入这个系统的人或许不了解。
当一项政令或者一项政策向下施行的时候,多一层机构,就等于降低了事情的处理效率。
除此之外,百姓的身上又加了一层沉重的负担。
最底层的行政机构,为了应付以上两个视察,已经费劲了心力,哪里又能真正地为民办事呢?
《三国演义》里有一个故事:张翼德怒鞭督邮。
督邮本不是什么高官,就是因为其从上层机构而来,所以可以作威作福,随意地蹂躏下面的官员。
这种只知贪图享乐的人生活在朝廷里,不过是蛀虫,自上而下皆是如此,王朝就到了不得不灭亡的地步。
说到这里,钱穆先生为何反对使用“省”这个字,不言而明。
“省”寓意着一道枷锁,百姓本就苦不堪言,结果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又加上了一把枷锁。
但凡心怀苍生的知识分子,都不得不站出来发出声音,来显示这个民族一息尚存的良知。钱穆先生的建议
钱穆先生不是那种热闹的看客,发表完意见后,拍拍屁股走人,留下一个烂摊子,丢给他人处理。
他明确指出,自秦汉到明清,是一个皇权不断加强的过程,也是臣权不断缩减的过程。
两者之间此消彼长,也就是使得皇帝的权力愈来愈大。
秦汉时期,丞相尚且可以节制君权,比如李斯,身为大秦的丞相,可以左右帝国的继承人。
因此,钱穆先生主张恢复使用秦朝的郡县制。
郡县直接归中央统辖,两者之间可以实现最直接的交流。
既加快了政务处理的速度,也减轻了基层单位的行政负担,使得郡县的长官,有更多的精力去为本地的百姓谋福利。
反对者或许会提出,秦朝历二世而亡,汉刘邦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才实行了郡国并行制。
这难道不是从侧面说明了,郡县制的不合理之处吗?
一个好的政策,也可能导致一个坏的结果。
就像一支能征善战的士兵,跟随一位只会纸上谈兵的将领,焉有不败的道理呢?
因此,不能以失败而否定郡县制。
连润之先生都在诗词中评论道: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当然,钱穆先生唯恐大家不能接受其建议,故退而求次,提出另外一项建议,效仿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也可以。
唐朝时期较为开明,相权虽然分散到三省,但皇帝仍旧需要忌惮臣子的进谏。
最可恨的就是元明朝清时期,为了实现对百姓的彻底控制,也为了强化个人的权力。
朱元璋直接废除了丞相制度,直接分权六部。
各种事务性工作从明朝的中枢机构,便开始了推诿扯皮,待层层传到了下面时,一项政策已然是面目全非。
朱元璋在位时还好,他是一位勤政的皇帝,后继者如嘉靖、万历等,动辄几十年不上朝,国家岂有不败的道理呢?
以上是钱穆先生认为使用“省”字,名不正言不顺的真正原因。
单纯是为了整个民族考虑,从学者的角度考量,或许这个提议在现实生活中,难以真正地实行。
但先生能勇敢地提出来,且上位者允许这种声音存在,这本就是一种民主。
至于是否合适,需要交给实践去验证。日本的谬论
而番邦蛮夷,即生活在我国东部的日本人,却幸灾乐祸,提出另外一个理由。
他们言之凿凿地说,钱穆先生就是反对新成立的国家。
滑天下之大稽,日本人提出了自己的理由,说自己国家为了表达对中华文化的崇拜,各种中央机构皆以“省”字命名。
如外交部,如外务省命名。国防部,唤作防卫省,财政部,叫作大藏省......
连异国都可以使用“省”字,为何你们自己国家不可以使用呢?
日本人不说自己文化没有学到家,直接拿出,随便使用。
却还好意思从自己的角度做出评论,这好有一比,就像一个读过两行字的小学生,非要去质疑一位谦虚博学的教授。
教授笑而不语,实在不屑与之辩论,他却到处宣称对方被自己驳得哑口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