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食存信”典出《论语·颜渊》:子贡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问:迫不得已要去掉其中一项怎么办?孔子答:“去兵。”子贡再问:若还要去掉其中一项怎么办?孔子道:“去食。”在孔子看来,一个国家最不能失去的是人民的信任。去食存信,比喻宁可失去粮食而饿死,也要坚持信义。
信,是言与行的统一,言出必行,其言方信。北宋名将种世衡,答应一羌族首领次日要慰劳部落,谁料当夜忽降三尺深的大雪。左右劝他:“地险不可往。”种世衡却道:“吾方结诸羌以信,不可失期。”于是脚踏深雪,冒险而至。原本认为种世衡不会来的羌族首领,见人后大惊道:此前从没官员到我部落,足见您对我们深信不疑!遂率部人归附。《刘子·履信》有云:“人非行无以成,行非信之无以立。故信之行于人,譬济之须舟也;信之于行,犹舟之待楫也。”大意是说:人不行事便不能有成就,行事没有信用便不能够立足。所以有信之行对于人来说,好比渡河需要船舟;而守信对行事来说,就像有了船舟还需要船桨。
信,是不欺人亦不自欺,言行一致、实事求是。北宋鲁宗道在做太子谕德时,有一次真宗召他进见,他正巧在酒肆与人饮酒。传令使者告诫他“但以实告”“则当得罪”,而鲁宗道认为“欺君臣子之大罪也”,便将迟到原因如实向真宗作答。真宗没有怪罪,反而说“自此奇公,以为忠实可大用”。《周易》有言:“人之所助者,信也。”一个人立身处世,对自己最有帮助的,就是诚实讲信用。清代汪辉祖《双节堂庸训》中云:“以身涉世,莫要于信。此事非可袭取,一事失信,便无事不使人疑。”一个人如果有一件事说了假话,失信于人,那么,他再说什么再做什么,别人会事事生疑。
信,是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一份契约,也是自己给自己的一份交待。从长远计,每个人都应将“信”字铭于心、笃于行,将重信守诺化为一种思想自觉、一种行为习惯,在工作生活中诚于中、形于外,凡事用行动和结果说话。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