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唐朝初期,有这样的父子二人,他们共同为唐朝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他们的名字分别是:父亲为褚亮、儿子叫褚遂良。
这一对父子,父亲曾经为“唐十八学士”作过赞;儿子则为唐朝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题过阁。今天就来表一表他们俩前仆后继为唐朝作出的贡献。
一。父亲文豪,服侍三朝,为唐贡献善始善终
父亲褚亮是当时的文豪,他少年时就聪明好学、博览群书,特别擅长写诗、作文。还在褚亮18岁时,南朝陈后主(陈叔宝)闻其大名,就召见他即席赋诗,他的诗作让在座的共同叫好,陈后主一高兴,随即任命他为尚书殿中侍郎。
当南朝陈灭亡后,褚亮又被隋朝聘为东宫学士、太常博士;之后,隋炀帝嫉妒他的才华,将他贬官。金城校尉薛举割据称王后,褚亮改投薛举门下,被任命为黄门侍郎,且参与机密。
后来,秦王李世民消灭了薛举,褚亮开始为唐朝服务,成为秦王府的文学(如同教官)。并逐步得到信任,唐太宗的每次征伐,褚亮都随军参与密谋,建立了不少的功勋。真是“天生我材必有用”,褚亮凭借自身才能,先后服侍了陈、隋、唐三个朝代。特别是入唐以后,他贡献了自己后半生的全部精力。
如在唐朝立国之初,褚亮经常对朝廷内外大政事宜,提出过许多好的建议,还曾经劝止过唐高祖冬猎,以免扰民。他大力支持李世民扩大疆土政策,并命令儿子褚遂良,随从出兵征伐突厥。
唐朝统一全国后,褚亮为文学馆招聘贤才,他还与杜如晦等十八人被授于弘文馆学士,负责在馆内轮流值宿,随时准备皇帝咨询军国大事。唐太宗对褚亮非常欣赏,也给予了他充分的信任与莫大的荣誉。
早在李世民当秦王时,就收聘了18位贤才,号称“唐十八学士”,褚亮被荣幸地列入其中。秦王命画家阎立本为他们绘像,并让褚亮为这些像作赞,称为《十八学士写真图》,并题上各位学士的名字与爵位,将其收藏为朝廷档案,这在当时是极高的荣誉。(应该相当于现代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学者吧)
褚亮老年后辞官荣归故里,到晚年病休在家,李世民非常挂念他,还不断派人前去慰问。这让他得到善终,他一直活到93岁才去世(这在现在也是高寿啊!),褚亮还著有文集二十卷留给后人。
二。子不仅继承了父业,还青出于蓝胜于蓝
儿子褚遂良从小受文豪父亲的熏陶,同样博学多才、精通文史,特别是书法,在当时的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的指导下,出类拔萃,并自创一体。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大家”。(详细了解可购买"初唐四杰研究“,每本90元。)
褚遂良不仅继承了父亲的文学天赋,通过他自身的刻苦努力,在政治地位和社会名望等方面,与其父亲相比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上文提到过,褚遂良的父亲褚亮是“唐十八学士”之一,主管文学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中,褚遂良的学识与日俱进。
当唐太宗即位的第二个月,就下令在弘文殿聚集书籍20万卷,设立“弘文馆”(解散由唐十八学士组成的原“文学馆”),该馆集聚了褚亮、姚思廉、蔡允恭、萧德言等英才,日夜轮流值守,随时恭候李世民咨询国家军政大事,实际就是皇上的“智囊团”。随着唐太宗对褚遂良信任度的增加,弘文馆的日常事务,就交给褚遂良来管理了,人们称他作“馆主”。
李世民对褚遂良的好感与时俱进,每遇有大事都与他商量。褚遂良曾力劝李世民立李治为皇太子,并反对唐对高丽的开战,但唐太宗没有采纳,他仍然远征高句丽,结果无功而返,这验证了褚遂良的话是正确的。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和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二十四位功臣,决定修建凌烟阁,并诏命阎立本画像、褚遂良题阁,即为《二十四功臣图》。这充分说明了皇帝对褚遂良的信任与肯定。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褚遂良被唐太宗提升为中书令(首席宰相),成为在唐代政坛上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大臣。后来还与长孙无忌两人同时被任命为托孤大臣,负责辅佐唐高宗李治。
非常遗憾的是,褚遂良因为极力反对唐高宗废黜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被之后的武则天皇后报复,先后二次贬官,经上诉无效后他悲恨离世,享年63岁。比他父亲少活了近30年。
总之,唐朝初期的褚亮、褚遂良父子,父亲曾经为“唐十八学士”作过赞;儿子则为唐朝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题过阁。他们俩前仆后继一生为唐朝做出了诸多贡献。真是“父亲英雄儿好汉、一山更比一山高”啊。他们的事迹值得后人称颂与学习。
本文由“老wu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