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亲自给他改名
1923年冬,在欧洲勤工俭学的学生陆陆续续的回到了国内,其中就有何长工,然后,何长工没有丝毫犹豫的选择回到湖南开展工作,对于他的这个选择,很多人都无法理解,而何长工直接表述了他的理由:
第一,何长工从他的同事和朋友的来信中得知了毛泽东在湖南,而何长工早在去法国之前就同毛泽东相识,彼时毛泽东也在北京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两个人拥有相同的目标,所以一见如故,因此,何长工回国的第一件事就是和毛泽东见面。
第二,何长工乃是湖南华容人,而何家在华容还有几分话语权,所以,他能够直接利用家族关系和社会关系去开展工作。
第二,何长工是属于湖南省政府公派出去留学的,在省里有一些影响。党组织也觉得何长工的话说得很有道理,所以就同意了他回湖南的请求。
图|何长工
何长工回到湖南之后就准备大展拳脚,不断地开展革命活动,只是,还不等他干出什么花样,大革命就失败了,而他做出的阵仗不小,所以身份也暴露了,这可严重影响了他的生命安全,看来湖南已经待不下去了。
而且,他的几位战友已经在南昌找到了毛泽东。毛泽东对当前的形势进行了分析,最后还是安排何长工到武昌警卫团工作,为了方便,毛泽东还给何长工改了名字。
何长工本名何坤,而大革命失败之后,他就被列为了“大爆徒”,何坤这个名字显然得放弃,为了给他取名字,毛泽东也耗费了不少的脑细胞,最后,毛泽东对何坤说,何坤1918年在长辛店做过工,干脆就取名为何长工吧!
当然,这个名字还有另外一层含义,这意味着毛泽东希望何长工为革命做一辈子长工,对此,何长工表示很喜欢,他很快就接受了自己的新名字。
何长工抵达警卫团之后,很快投入到工作之中,从班长做起,又因为工作出挑,之后又陆续的被提升为排长、副连长之后更是被调到了团部任职参谋。我们的腰杆子又粗又硬了
图|何长工
革命战争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红军干部,为了培养更多的干部,毛泽东开始思考更多的办法,最后终于让他想出一个办法,创办学校,通过学校培养更多的人才,但是,将这个学校交给谁又成了一个难题,最后,毛泽东想到了何长工。
何长工接到这个指令之后,既惊又喜,在这之外还有一些担忧,因为,他多年以来只懂得带兵打仗,对于办学校他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不过,何长工这个人天生就有一股倔劲,既然毛泽东将这个任务交给他,就代表了十成十的信任,他所要做的就是保证完成任务,也是因为他的这股劲以及性格,使得毛泽东对他极为倚重,所以之后才将他派到了重工业部和地质部工作。
何长工没有辜负毛泽东的期盼,红校第一期就有400多学员,而学员最多时一度达到了6000人,也培养出了很多的红军干部。
1930年周恩来到红校视察时,还肯定了他们的工作:红校比当年的黄埔办得好,军政素质高,都是从战场上调下来的骨干,有这么一个好的学校,我们的腰杆子又粗又硬了。
何长工是一个拥有长远眼光的人,虽然他曾经是红军大学的校长,但是,让他当一名学员他也完全能够适应新的身份。
图|何长工在办公室工作
在他看来,从法国回来之后,他直接就投入到实际斗争之中,没有系统学习过革命理论,所以,这是一个极大的缺口,如今,他自己需要将这个缺口补充回去,因此,他不但参加了红军大学的学习,而且当红军大学改为抗日军政大学后,他又转到抗大第二期继续学习。学习之后,他还是留在抗大工作,然后在这里前前后后担任了队长、大队长、教育长、副校长,而抗大也如毛泽东所愿,培养除了成千上万的优秀的军政干部,这些人也成为了抗日人民军队和民主政府的坚强骨干。毛主席拍板,代理执掌重工业部帅印
抗日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中共中央又将目光投到了东北,何长工知道中央的打算时,已经准备在东北军政大学上大展身手了,因为现在他已经拥有丰富的创办学校的经验,谁知,毛泽东并不打算让他继续从事以前的工作,而是一纸调令让他变成了东北军工部长。
东北乃是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后方,而党中央要求东北局在2年的时间里发展120万军队,但是,想要完成这个目标何其困难。
罗荣桓认为,想要完成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三个关键:一是参谋工作;二是训练干部;三是军工生产。
对于东北的军工生产,毛泽东也是特别的重视,但是,想要完成这个任务,真的很难。
图|毛泽东日常照
何长工又何尝不知道这些,因为当时他所面临的困难是肉眼可见的:组织分散,没有统一领导;技术力量薄弱,设备陈旧,生产方式落后;产品规格不统一,不标准,产量低,质量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原材料缺乏;职工生活也很困难。
这么多的困境,足以将人困得寸步难行,何长工为此也是愁白了头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为此,他还到处跑军工点,不断的找干部和工人谈话,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如何将生产搞上去。
为此,何长工决定各个击破。
为了解决组织分散的问题,他提出将分散在各地、各单位的军工生产都统一与军工部,在军工部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军工生产;为了解决技术力量问题,他提出使用那些尚未遣返的日本侨民中的技术工人,这个想法在当时来说可谓是非常的大胆,但是,对此他早有解决之策,他公开向日本侨民们宣布:“待条件允许,我一定负责亲自把你们遣送回国。”他的这个做法也让这些技术工人们深受感动,他们这才愿意为军工生产处理,而何长工也说到做到,亲自将他们送去登程,当时侨民还对何长工恋恋不舍,有的甚至向他跪拜致谢,直到几十年以后,何长工对此还记忆犹新。
面对原料不足的问题:一是向苏联采购;二是组织专门队伍搜寻日本侵略者统治东北时的地下仓库,将能够用得直接送到前线,不能用得直接送到军工部当原材料。
图|何长工与家人合影
东北军工部很快就坐了起来,且有效的支援了解放战争,建国初,贺龙去参加东北军工生产后,高兴的说:“看了你们的军工,我们的腰杆也硬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发展重工业依旧是毛泽东和周恩来所需要解决的难点之一,但是,委派谁去主持重工业部的工作,又很令人伤脑筋,毛泽东倒是想出几个人选,却总是不满意,最后,毛泽东灵感乍现,交给何长工不就可以了吗?不论是从组织能力还是责任感来说,何长工绝对是不二人选,再说,何长工被派到东北军工生产时,能够圆满完成任务,所以,将重工业交给他绝对没有问题。
最后,中央任命陈云去担任重工业部部长,何长工担任第一副部长。话虽如此,陈云当时还是政务院副总理,中央财政委员会主任,全面抓经济建设已经占据了他的全部精力,根本没有时间去兼顾重工业的发展,为此,陈云直接请示中央,由何长工以代部长的名义去工作,因此,领导重工业部的工作实际上便是落在了何长工的肩上。
建国初期,我国的重工业生产相当的落后,所以,当重工业部成立以后,何长工首先得抓紧恢复生产和恢复性建设;其次还得为了重工业的发展进行规划设计。他所提出的要建立武汉钢铁厂的建议得到了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支持;其次,还需要聘请和培养管理和技术人员,一开始的时候还需要邀请苏联专家帮助和指导编制计划等,渐渐地,何长工的思想发生了转变,邀请国外的专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培养属于自己的管理专家和技术人才,为此他支持并建立了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国防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