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支家巷 15 号吴宅,是一处清末民初的小型民居。讨论这个“吴”究竟是何人虽然暂时没有结果,抚今追昔,倒是翻开一些过去姑苏古城中医行医的如烟往事。
无法考证的宅主
西支家巷吴宅位于西支家巷 15 号,是一处苏州市历史建筑,宅子建于清代,建筑南向。现存一路四进,分别是门厅、大厅及两进楼厅。
从西支家巷来看,吴宅门头比较低矮,跟一旁的沈宅、洪宅是不好比的。原来其门厅毁于火,现存为重建。此处吴宅大厅面阔三间,进深八界,设鹤颈一支香廊轩,前船棚轩,扁作四界梁,后有穿堂;两进楼厅均面阔三间,前楼厅为清代传统木结构抬梁式建筑,一层扁作承重,二层圆作,东西厢房为楼;后楼厅建于民国,一层扁作雕花承重,二层圆作,原西厢房已毁,东厢尚存。
西支家巷吴宅最有意思的问题是,这个“吴”是谁?
建设保护单位苏州名城更新发展有限公司考证时,相关人士表示,根据的是1951年地籍图上标有的“吴怀棠”,推测可能是吴中名医吴怀棠。但吴怀棠先生的儿子吴湛仁在回忆父亲的文章里说,他父亲自1939年学成后,一直在金门香肠弄开业行医。2019年9月15日《姑苏晚报》上桑震凡撰文《苏州古城,曾有一条香肠弄》,也提及“吴门名中医吴怀棠医师的住宅,在香肠弄的东头,坐北朝南第一家。”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吴先生还住香肠弄。
辗转联系上吴湛仁,证实他们家确实住香肠弄4号,一直到2002年香肠弄动迁才搬走。据他所知,他们家与西支家巷15号并无关联。
吴门行医往事
姑苏古城里,吴湛仁回忆,过去苏州名老中医住得都很分散。中医挂牌最多的地方应该是山塘街,吴中名医黄一峰、沈养吾、奚凤霖住附近,“黄一峰住西中市,金昭文住阊门西街,”还有在调丰巷、马医科巷、养育巷、富仁坊、学士街、西美巷等地执业的。
吴怀棠高中毕业后,1934年师从苏州名医经绶章先生,学成后开业行医,精研岐黄之学,擅治伤寒、温病、内科杂症,在当时“五洋帮”“眼镜帮”“苏北帮”中名气甚响,还和面馆业建立了特约就诊关系。“就是面馆业职工到我父亲那里来看病,像现在的劳保关系,挂号费由行业工会统一结算。他们好像还有一个处方专用。”香肠弄附近有专诸巷、石塔横街等,是做眼镜、水晶玉器等手工业集中区域,行业里不少人看病就找吴怀棠。
当时金门沿城墙边住着许多苏北过来的移民,肖家园、长船湾、保兴里一带大量的棚户区里,住着拉人力车、做搬运工的贫苦居民。吴怀棠刚开始挂牌的一两年,为这些人免费看病,送诊济药,凭他的药方可以到药店免费领药。药款,自然是吴家事后去药店结清的,“不过那个时候开中药都是一副两副,而且发热病、急性病比较多。他年轻,能吃苦,又愿意上门服务,对待病人不管有钱没钱,一视同仁,因而在贫穷百姓群体里较有名气。”吴湛仁说,周围贫苦百姓非常感恩,经常来吴家帮忙干活,平时关系就很密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走合作化道路,成立了联合诊所和医院,贫苦百姓都加入了搬运工会,有了劳保,就不存在这种关系了。
桃李满天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抗生素应用以后,中医诊疗越来越势弱。吴怀棠在上海念的高中是教会学校,全讲英文,因而他英文基础非常好,自学了解剖生理,常跟西医互相切磋,能够注射、挂盐水、打静脉、测量血压、听诊等,掌握了一系列西医诊疗手段。
他后来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面。1954年,毛泽东发出“西医学习中医”的号召,他被选拔为江苏省西医学习中医讲师团讲师,去给西医上课。因为中西医贯通,他讲课时能把问题解释得很详细,受到了欢迎。“纯讲中医的阴阳五行,人家听不懂,他能将中西医结合起来,把中医的要点跟解剖、生理等知识融会贯通起来,比较受欢迎。”
苏州市卫生局成立中医教学办公室,他当主任。1958年苏州成立苏州中医专校,后来又办过4期中医学徒班,前前后后总共培养了一两千名学生,桃李满天下,现在七十五六岁以上的中医医生,大概大部分要叫他一声“吴老师”的。
吴怀棠从事中医教学工作的十余年,兢兢业业。为筹划中医专校图书馆,拓宽教师和学生的思路,抓好中医经典教学,体现苏州中医传统特色,在上级的支持下,拨给他2万块钱经费,到人民路沿线的旧书店,将中医书统统买回来,就这么收藏了一批将近上万册的中医古籍,其中不乏善本、孤本、抄本,现仍藏于苏州市中医医院。
一些医学重症案例经吴怀棠治疗,收到很好的疗效。比如他用赤石脂散剂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得心应手,治愈者甚多。吴湛仁解释,从前中医主要看急诊,特别是传染病看得多,不像现在主要看调理病、慢性病。中医对于病毒感染疗效显著,尤其麻疹、呼吸道感染等传染病。“那会儿中医看慢性病反倒不多,老百姓失眠、胃炎之类,都是熬一熬,哪会吃药啊。”
记者 丁云
刊登于《现代苏州》杂志第4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