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秦始皇,我们往往会联想到那种傲视群雄的王者气概。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开创了大一统的帝国,同时也是万里长城的奠基者。他的生活奢华,他的雄心壮志体现在阿房宫的建设上,他渴望永葆帝王基业,因此选择在骊山脚下建造了帝王陵墓,展现了他在生死之间的雄心抱负。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秦始皇选择将陵墓安置于骊山呢?除了美丽的风景,骊山的地势也成为他选择的理由之一。
骊山北麓,紧邻曲转逶迤的渭水,形成了一幅宛如仙境般的画卷。秦始皇陵,占地5625平方公里,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被誉为人间仙境。然而,秦始皇仅仅因为对这里“美色”的贪恋,就将自己的“死后大业”安置于此吗?事实上,他选择骊山的原因还可能与这里的有利地势有关。通过勘察,发现秦始皇陵封土中心顶端和外城垣的南北两门与骊山最高峰望峰南北相对,形成一条直线。每一道峰脊又似一个花瓣,秦陵就位于花蕊位置。因此,民间也将秦始皇陵称为“莲花穴”,这里的确是建墓的理想位置,解释了为何秦始皇选择骊山作为永眠之地。
如果秦始皇陵地上的规模已经令人惊叹,那么地下宫殿的深度更是让人瞠目结舌。根据史记的记载,秦始皇陵的地宫可以“穿三泉”,而《吕氏春秋》更形容为“已深已极”、“深极不可人”。相传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修筑陵墓的情况,表示“挖得很深了,连火也点不着了,凿时只听见空空的声音,好像到了地底样”。这使得人们对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猜测愈发神秘。然而,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和地质学研究表明,实际深度并非想象中那么深。根据最新的钻探资料,秦陵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虽然这一数据仍需考古勘探进一步验证,但这些研究结果为我们提供了更清晰的认识。
秦始皇陵的神秘还体现在对其地宫内容的猜测上。史记和汉书中都记载着秦始皇陵使用水银来模拟江河大海的情景,引发了人们对地宫内是否埋藏有水银的猜测。有关水银的传说更是让人们幻想着秦始皇躺在纯金打造的棺材中,游荡在水银制成的江河上,巡视着整个帝国的疆域。然而,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却让这个谜团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专家们通过对秦始皇陵的探测和采样分析,发现了陵封土土壤样品中的“汞异常”。这一发现让人们对《史记》中关于秦始皇陵使用水银的描述更加信服。然而,有专家认为,这种汞异常可能与秦始皇遗体本身有关。秦始皇酷爱炼丹,而古代方士在丹药中常添加大量汞,这或许是秦始皇身体超标的原因。因此,关于“水银铸江海”的传说很可能只是无稽之谈。
对于秦始皇陵,人们关注的另一个焦点是他的遗体是否保存完好。由于史记和汉书中提到秦始皇陵使用水银,人们猜测他的遗体可能保存得很好。但实际上,秦始皇在出巡途中逝世,当时正值酷暑,传说尸体“未运多远”就发出难闻的腥味。为了遮蔽腥味,赵高、胡亥派人捞了鲍鱼放在尸体旁,直至九月才将尸体运回咸阳。这一历史记载显示,秦始皇的尸体在途中就已经腐烂,因此即使地宫中有“水银江河”,秦始皇也只能长眠于金棺中的白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