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以后,关于希特勒德国为什么不先占领英国,然后再进攻苏联的话题,一直让人们谈论较多。而实际上,二战爆发以后,英国跟德国一直都战事不断,虽然伦敦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但希特勒并没对英国实施大规模的用兵,直到二战结束,英国也是为数不多战斗到胜利的西欧国家,这是为什么呢?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只是幌子,苏德双方都明白,成为对手只是时间问题,就看谁先下手为强
整个二战期间,希特勒德军大部分时间都在跟苏军作战,德军兵力消耗得最多的也是在苏德战场上,这与苏德双方互不相让是分不开的。早在德军入侵波兰以前,希特勒最怕的就是苏联从中插一杠子,为此双方还在战前一周草签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然后才放手大胆地闪击波兰。
但这个协定仅仅是一张白纸而已,相对于希特勒的疯狂扩张,斯大林也没闲着,顺手牵羊把波兰的一块高地拿到了手。在这个时期,希特勒并没想招惹苏联,在他认为,放谁手里都一样,反正迟早都是自己的。
但是,当希特勒通过一系列的闪击战术,把西欧东欧小国打得跪地求饶时,唯有英国一直处在徘徊之中,张伯伦左右摇摆,企图在德国扩张中得到一部分利益,这让希特勒看到了希望,随着法国的不战而降,德国后方并无太多后顾之忧,加上苏联又在边境屯兵290万,他不得不考虑先发制人的问题。
希特勒入侵苏联,斯大林早有预料,只是没想到德军突进速度这么猛,加上苏军部署在西部边境上的红军,都是以进攻队形展开的,突然转入防御,必然会造成大乱,加上指挥上的失误,战争初期让红军损失不小。
丘吉尔是个硬茬子,希特勒拉拢不了就边打边谈,起码比英国缓过劲来两面夹击强
有些人疑问,既然英国有和谈的意愿,希特勒为什么不把人家打服再谈呢?一个是时间问题,二战爆发的时候,正是丘吉尔上台的时候,丘吉尔是海军大臣,又是个硬汉,上来就信誓旦旦跟德军血战到底,这样的处境怎么谈得下去呢?
但希特勒也有他的考量,英国相比苏联除占了人种的优势外,资源比较缺乏,德国即使占领了英国,也占不了多大便宜,占用德军兵力不说,还耽误希特勒进军欧洲的速度。加上英德之间一直有一种分分合合的契机,希特勒也在犹豫之中,所以在几次对英国的打击中,德军都莫名其妙地临时改变主意,敦刻尔克大撤退就是在希特勒这种矛盾心理驱使下发生的。
因此,当德军把主要精力放到进攻苏联,而把部分精力防止英军两面夹击时,丘吉尔也发现了英军本身存在的问题,打击力量不够,战线拖得太长,英军不仅要在欧洲对付德军,还要在非洲、在东南亚等殖民地对付意大利和日本法西斯,丘吉尔只得向美国求援,把世界头把交椅让给了人家。
应该说,希特勒能够从容对苏联实施闪击战,除了苏联边境防御的准备不充分,让他有机可乘以外,还有英国不能有效地拖住德军的后腿,使希特勒有了一段时间的进攻准备。
法西斯轴心国瓜分世界野心勃勃,希特勒妄图打通西伯利亚通道与日军北上连接
翻开二战史,从中会发现轴心国在制订作战计划时,都是先从瓜分整个世界的宏观计划展开的,按希特勒的设想,德意日三个轴心国是核心,加上一些附属国,一旦战争得手后,整个欧洲尽归德国,亚洲太平洋归日本,非洲大陆划归意大利。因此在排兵布阵上,德军的主要力量也在欧洲,占领西欧东欧以后,希特勒对英国的小打小闹并没放在心上,在轴心国的作战计划里,先是灭亡亚洲各国、再苏联,然后才是英国,最终是美国。
希特勒之所以没有先对英国实施重兵打击,还有一层因素,就是怕美国提前加入二战。在希特勒认为,只要日本在太平洋不招惹美国,相反还可以在亚洲战场牵制美军盟军力量,他就可以放手对苏联大干一场。当德军把莫斯科拿到手,就能与北上的日军会师,欧亚大陆就是轴心国的了。
但希特勒的如意算盘,最终被他的两个小弟自作聪明打破了,日本偷袭珍珠港把美国拉进了盟军的战车,而意大利在非洲战场屡战屡败,迫使德军陷于两线作战的困境。结果,希特勒德国不仅从苏联战场大败,还被美英盟军打得退回到老家,更别提希特勒进攻英国的事了。
从上面的解释看,希特勒不是没想过进攻英国,是有好几个因素制约,其中,英国皇家空军的作战能力,是德军望而生畏的一大主因。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对希特勒攻打英国一事有什么不同见解也请到评论区分享一下吧。
精彩推荐:二战太平洋战争,盟军为何派出重兵保卫澳大利亚
34万英法联军成功逃离敦刻尔克,为何归功于戈林盲目自信
二战时期,日裔第442步兵团,为何成了美军历史上最能打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