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救命恩人被举报贪污,判处死刑,5年后毛主席直接下令将其升职
创始人
2025-07-09 17:03:02
0

2006年9月1日,一位百岁老人在武汉离世,数位国家领导人亲自前去他家中,痛悼老人,慰问家人。

这位老人有何特殊身份?

他是走过枪林弹雨的老红军,是毛主席昔日的救命恩人,也是为国为民的好领导,他叫:王盛荣。

图|王盛荣

王盛荣:毛主席的救命恩人

1932年冬,刚刚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要召开会议,而当时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的毛主席正好在赣南,进行实地调查研究。

王盛荣接受组织安排,前去赣南寻找毛主席,通过他及时赶回来参加会议。

王盛荣带着一个排马不停蹄地赶往赣南,顺利抵达毛主席的住处。原本还以为,他们能立刻动身出发,结果没想到,王盛荣一行刚到,就听见一阵枪声想起来。

原来,是当地的反动民团盯上毛主席,和毛主席随行的警卫人员交起了火。

毛主席所到之处,号召广大工农群众站起来,敢于奋战。当初他回家乡湖南,领导农民运动,也是受到当地恶霸、官员的关注,他们将毛主席视为眼中钉,企图杀害他,幸好在人民群众的帮助下,毛主席得以安全脱险。

图|毛主席

如今毛主席的生命安全再度受到威胁,王盛荣二话不说,立即指挥率领的战士们投入战斗,他大喊指挥:“宁可我们全都牺牲,也必须把主席保护好!”

战士们毫不犹豫冲进枪林弹雨中,王盛荣提着枪,单枪匹马冲进村庄,于危险之中找到毛主席。

敌人正拿着刺刀,马上就要逼近毛主席,毛主席危在旦夕,王盛荣大喝一声,趁着他们回头,立即提枪,解决掉敌人。

毛主席身体不适,行动困难,王盛荣就直接丢下手中长枪,将毛主席背起来,和其他的战士们一起,掩护毛主席来到安全地带。

因为王盛荣的保护,毛主席最终及时赶回瑞金,参加会议;而王盛荣也顺利完成党组织交托给他的任务。

几十年后,王盛荣的儿子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说:

“回到瑞金后,父亲并没有大肆宣扬自己在千钧一发之际,从敌人的枪口救下毛主席,大家只知道父亲到赣南,把毛主席接回瑞金开会,直到后来毛主席主动提及,大家才知道他的英勇事迹。”

图|毛主席

王盛荣,是一位优秀且勇敢的革命战士,自从1927年加入党组织以来,他总是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他和年轻的毛主席一样,是从普通家中走出来的孩子。1907年,他在湖北武汉一个贫寒的渔民家庭中出生。

由于年少家庭困难,王盛荣很小的时候就出来做工。1920年,13岁的王盛荣到上海纱厂做了童工,几年后他加入纺织工会,他成长的时期,正是革命思潮热烈的时期,王盛荣也接触到许多进步思想。

1925年5月爆发的五卅运动中,上海、青岛等地的纱厂发生工人罢工的斗争,王盛荣就积极参加了这次革命运动。

在这之后,王盛荣先后参加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革命热情十分高涨。1927年,王盛荣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除了从敌人枪口下救出毛主席,王盛荣为革命还做了许多贡献。

图|五卅运动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大革命失败。在关乎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决定在湖北汉口召开会议,也就是著名的“八七会议”。

当时王盛荣正好是中共湖北省委交通员。

党的领导人董必武找到王盛荣,叮嘱他:“你在武汉找一个安全的位置,最好能在租界里,一定要避开国民党的眼线。除此之外,参会同志的会务和安全工作都由你来保障。”

在风声鹤唳、危机四伏的革命时期,王盛荣当然知道这个任务的重要性。领导人等于把多少同志的生命安全交到自己手里。

他立刻行动起来,在湖北多方探寻,会议地点既要保密低调,又要充分保障参会人员的安全,王盛荣费了很大的功夫,最后才将开会地点定在:汉口原俄租界三教街41号。

这就是“八七会议”的会址。

图|董必武

1927年8月7日,在王盛荣的周密安排下,八七会议顺利召开。由于时局紧张,交通不便,参会的只有毛主席、李维汉、任弼时、蔡和森、瞿秋白等二十余人。

这次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许多年后,新中国成立,领袖邓小平计划将八七会议的会址作为红色教育基地,很多人都已经记不清具体的地址了,李维汉特意找到王盛荣,确认会址。

当年的“汉口原俄租界三教街41号”,也就是今天的鄱阳街139号,这个镌刻历史记忆的地方,就是当年王盛荣精心选择的结果。

图|八七会议会址

1933年,王盛荣已经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苏区少先队总队长,他优秀的品格、勇救毛主席的事迹为人们赞扬。

这时的王盛荣又接到一个重要任务:护送经费到上海。

王盛荣面临的是什么样的背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工农红军得到迅速发展,也得到国民党蒋介石的关注。蒋介石调集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围剿”。

无论是在各个革命根据地,还是在国民党眼皮底下的上海,共产党人行事都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当时上海的地下党人经费十分紧张,组织决定派人带着经费到上海去。

要知道,在那个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年代,带着钱款出行,不仅是项艰巨的任务,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在王盛荣之前,组织就已经派人护送经费到上海去,整整两万美金,第一次护送的人携款潜逃;第二次又是如此,他们都没能经受住金钱的考验。

第三次,中央苏区的领导人在慎重考虑后,选择了王盛荣。

图|周恩来邓颖超

他要护送的是3.5万美元,比前两次更多,邓颖超亲自将装有巨款的箱子交到他手上,叮嘱他:一定要带到上海,安全交到陈云或者杨尚昆手中。

王盛荣带着使命从江西出发,一路经广东、香港,最终辗转抵达上海。

事实证明,组织的选择是正确的。王盛荣并未像前两次的护送人一样,人财两失,销声匿迹,而是一路历经艰险,成功将钱箱交到中共上海局负责人的手里。

他又一次,成功完成了党组织交付的任务。

图|王盛荣(一排右三)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王盛荣也坚持冲在最前线。因为他是武汉人,董必武原本安排他留在武汉,担任八路军武汉办事处高级联络参谋,负责与国民党上层人务、以及社会名流打招呼。

王盛荣主动向董必武申请,希望能到前线带兵打仗。在他的几度要求下,组织终于同意,王盛荣也在不断的战斗中,拉起一支抗日游击队伍,打了一场又一场的胜仗。

他自觉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就抱着谦逊的态度认真学习。

图|七大

1945年七大在延安召开时,不是代表的王盛荣拿着纸和笔想进入会场,听讲学习。他走到门口,却被警卫拦住,警卫告诉他:“你没有代表证,不能进。”

王盛荣十分诚恳地表示:“我进去听听,学习学习。”

警卫没有碰到这种情况,很快将这一事告诉毛主席,毛主席了解王盛荣此人,点头笑道:“他要听,就让他进来吧。”

就这样,在毛主席的认可下,王盛荣得以每天学习,一直到会议结束。

在革命时期,王盛荣严格听从组织安排、总是顺利完成任务,他始终怀着一颗坚定且忠诚的心,也因此得到许多战士们的赞扬。

图|毛主席

王盛荣“贪污”事件

新中国成立后,王盛荣也接受了新的使命,从1950年开始,他担任重工业部副部长、中南工业部副部长等职务,全心全意投入到新的岗位中。

但就在1952年,一封报告被送到毛主席的案头,这份报告直指王盛荣“贪污”。

想当年,王盛荣手持3.5万巨款都经受住了考验,他是从枪林弹雨中走来的战士,如今又何来“贪污”之言。

毛主席也很难相信他昔日的救命恩人会如此做,看过报告后,他眉头紧蹙,摇了摇头,并立即吩咐身边工作人员:“替我把总理叫来,我要问问恩来......”

等周恩来总理过来,看过报告,这才缓缓开口说道:“王盛荣同志无罪有功,卖掉香港的钨砂这件事,是我同意的。”

图|毛主席与周总理

周总理所说“卖钨砂”,又是指什么事情呢?

建国之初,我国需要资金到苏联换取机械设备、军工用品,以做更多的军事研究,提升我国的国防实力。

新中国刚刚结束战乱,百废待兴,周恩来总理就找到王盛荣,告诉他:要完成一年出口一万吨钨砂的任务。

但当时要完成这项任务并非易事。

王盛荣到各个省去,深入钨砂矿区进行实地考察,一直在为目标而努力。他得知,在香港,还有蒋介石之前冻结的一千吨钨砂。

王盛荣当即请示周总理:申请卖掉这一千吨钨砂。他的这条请示得到周总理的批准。

图|周恩来总理

一万吨钨砂出口的任务完成,我国也顺利购入一些机械物资,这件事原本就这样过去了,但没想到却有抓住此事,声称王盛荣“贪污”,甚至还要判处他死刑。

这件事让毛主席、周总理、包括王盛荣自己都很惊讶。

从周总理手中得知事情原委后,毛主席脸上的愁容才散去,替代成满面笑容,如此为国家着想的王盛荣才是他记忆中的样子,毛主席长舒一口气,笑着说道:“我就知道不可能......”

多年后,毛主席仍然没有忘记他的这个救命恩人。

图|毛主席与周总理

毛主席:将王盛荣从副处级升为副省级

在被指“贪污”的5年后,1957年,毛主席亲自前往武汉,视察工作,在和湖北省的领导人们走在一起时,毛主席主动提起:“王盛荣现在在什么地方?”

得知王盛荣正在筹建汉阳轧钢厂,毛主席直接指示:“把王盛荣调到湖北省冶金厅担任厅长,享受副省级待遇。”

有了毛主席的直接关怀,1957年7月,王盛荣担任湖北省冶金厅副厅长,享受副省级待遇。

对于毛主席的关心与牵挂,王盛荣心中是感恩的。

在之后的时光里,毛主席也会想起王盛荣,他叮嘱徐海东去看望王盛荣,告诉他:“好死不如赖活着,活着再说,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的。”

毛主席的关怀,成为王盛荣在艰难岁月里的精神支柱!

图|王盛荣(左二)

王盛荣晚年身体不好,当年战时因为作战,使得他只剩下一条腿。可是他依然保持着坚强的意志,身体年迈,腿脚不利索,他就坐在轮椅上到处活动。

他嘴边常常挂着一句话:“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所以,即使在医院,他能自己做的事情,一定要坚持自己做。

昔日的老朋友李维汉还曾去看望他,关心他的身体,到后来,王盛荣成为当年中革军委唯一健在的委员,深受党组织的关怀。

图|王盛荣晚年

当王盛荣逐渐老去,他的儿女主动提出要为他这跌宕起伏的一生写一本回忆录,王盛荣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他说:

“不要写,有什么好写的。我参加革命不是为了炫耀自己,也不是为了争权夺利,我就是为了劳苦大众的解放,我一个不识字的工人,到了今天这一步已经很感激组织了。”

2006年9月1日,这位走过枪林弹雨、历经风浪的王盛荣老人与世长辞,他告别了人世,但属于他的传奇留了下来,为无数后人所赞颂!

相关内容

日本东京暴雨 火车站变“水...
近日,日本东京遭遇暴雨侵袭,其火车站瞬间变身为“水帘洞”。暴雨如注...
2025-07-11 12:38:33
原创 ...
马其顿是地处于古希腊边陲的一个地区。公元前6世纪左右,马其顿完成了...
2025-07-11 12:33:51
原创 ...
《——【·前言·】——》 唐初,李世民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果敢的决策...
2025-07-11 12:33:24
原创 ...
谈及长平之战,赵国屡战屡败,让人不禁思考,到底是国力不济还是朝堂之...
2025-07-11 12:33:18
探秘南越王赵佗墓穴,苦心钻...
岭南地区的考古证实,西汉时期的南越国虽然割据岭南,自成一脉,但也遵...
2025-07-11 12:33:17
原创 ...
在作为商朝鼎盛阶段的武丁时期以后,相继为王的是祖庚和祖甲兄弟两人。...
2025-07-11 12:33:10
原创 ...
勾践的王后雅鱼,在越国攻破吴国的时候选择自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她的...
2025-07-11 12:33:06
原创 ...
天龙八部的历史时期大概是北宋哲宗时期,公元1100年左右,此时北宋...
2025-07-11 12:32:55
原创 ...
秦国,是周国分封在西北边陲的一个小诸侯国;但当时的秦国非常弱小,在...
2025-07-11 12:32:53

热门资讯

崤函清廉故事丨曹端:首倡公廉铸... 曹端,河南渑池人。曾任明代山西霍州、蒲州学正,首倡“公廉”,连续三次典试陕西,被称为“明初理学之冠”...
原创 我... 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是一个迁移变换的过程。由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更是一个漫长的时期。而在父系社会成立之后...
原创 伍... 说到伍秉鉴,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这个名字。然而,他可谓是清朝晚期的一位重要人物,当时更是清朝的首富,甚...
中国为何不趁苏联解体时,收复外... 在历史的长河中,清朝时期的外蒙古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载着无数的荣耀与梦想。然而历史总是充满了变数...
原创 民... 在近代中华民族历尽沧桑的复兴历史上,涌现出许多肩负使命做出伟大贡献的杰出人物。其中孙中山、毛泽东和邓...
原创 张... 孟良崮战役,作为近现代历史上我军的一场经典战例,不仅仅歼灭了蒋介石手下最精锐的嫡系部队,更是迫使他的...
原创 他... 清朝晚期,史上有两位红顶商人,一位是胡雪岩,另一位就是盛宣怀。这两个人的家产在当时,加起来可以撼动整...
原创 他... 他是明朝的历史上最贪玩的君王,谈到玩这一块,估计他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了。他的好玩为他留下了不少诟病。...
对数学家柯西迷之行为的猜想 法国数学家柯西,生于1789年死于1857年,他的出生自带光芒,因为其父亲在当时动荡的法国社会中一直...
原创 司... 前言:刘邦和项羽,一个是秦朝末年崛起的平民代表,一个是六国后裔的贵族代表。可以这么说,两个人相互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