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战役,作为近现代历史上我军的一场经典战例,不仅仅歼灭了蒋介石手下最精锐的嫡系部队,更是迫使他的爱将张灵甫,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举枪自尽。
整个战役中,作为国民党最强大的第74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和绝路的,张灵甫之死又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这些都是军事历史上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张灵甫死前万念俱灰,并留下7字遗言,在战役结束后被蒋介石所获悉,后者一怒之下,将大批参与了“孟良崮战役”的国民党高级军官撤职查办,甚至有个别遭到了更为严重的处罚。
那么,张灵甫神秘的7字遗言究竟是怎么回事,和孟良崮战役又有怎么样的联系?让我们重回1947年那场惊心动魄的大战中,去寻找答案。
1947年2月,踌躇满志的蒋介石将战略重心和计划进行了调整,这一次,他和国民党高层一致决定从山东和陕北展开重点进攻,负责担任此次进攻主心骨的正是张灵甫所率的第74师。那么,这个张灵甫究竟是什么来头,竟然会被蒋介石赋予如此重大的任务?
据了解,张灵甫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作为黄埔第四期的优等生,在学校里张灵甫表现出色,成绩优异,获得了蒋介石的注意,肄业后,被直接编入国民革命军参与了多次重大军事行动。
抗日战争时期,张灵甫曾一度活跃在嘉定附近与敌作战,在嘉定战斗中,张灵甫身先士卒,扛着一挺机枪,带着仅百人的敢死队,就给敌人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和心理震撼。
凭借在嘉定的出色表现,张灵甫一战扬名,再次获得了蒋介石的青睐,此后一路高升,成为了国民党军队中少有的亮点。“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可见张灵甫确实是难得一遇的将才,那么,为什么强如张灵甫,最终却身陨孟良崮呢?其实和蒋介石也有莫大的关系。
首先,在进攻陕北和山东的战略战术上,蒋介石就犯下了兵家大忌——轻敌冒进,在蒋介石的眼里,进攻仿佛是唯一的选择,加上对当地地形的不了解,导致了张灵甫和所部的74师在满是山石、地势显要的孟良崮,被解放军合围。
不过,即便在位置上已经落入下风,蒋介石依然不慌不忙,因为他对张灵甫和第74师充满了自信,毕竟74师虽然名义上的番号仅仅是师级作战部队,其实力远远超过解放军,张灵甫的74师共有3万人,而且携带大量重型武器。
当时,蒋介石自认为解放军绝不可能在短时间里歼灭这样一支装备精良且士气高涨的部队,这是蒋介石在此战犯下的第二个错误——判断失误。
原本按照蒋介石的计划,利用被解放军包围的第74师作为中心点和诱饵,张灵甫在内圈尽可能拖住解放军主力,而蒋介石则集中大兵团在外围进行“反包围”,里应外合彻底打通山东和陕北的道路。
此计划虽然看上去很美好,然而,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张灵甫真的能够坚持到友军发动反击之时吗?这是所有人都不禁想问的问题。至少蒋介石麾下的将军们,并不想成为张灵甫的配角。
当年,蒋介石统一全国,整编各地武装力量虽然堪称一大成就,可是,内部的不团结一直困扰着后者,加上蒋介石大力扶植自己在黄埔军校的嫡系将领,所以,无论是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都经常出现一个场景:地方军阀的部队在前面充当开路炮灰,而嫡系部队却在后方坐享其成,收获战果。久而久之,这样的情况势必会引发地方军阀势力的极大不满。
此外,蒋介石在用人方面的失误也导致了孟良崮的悲惨结局,张灵甫恃才傲物、目中无人已经不算是国民党的秘密,选择让这样一个人充当内圈的诱饵,指望让众将发动救援简直是天方夜谭,几乎所有人都等着看张灵甫“出洋相”,而蒋介石却对此完全不知晓。
那么,张灵甫是如何一步步得罪其他人的呢?作为蒋介石的爱将,张灵甫在性格和价值观上与蒋介石颇有几分相似,他残忍暴戾,治军以苛刻著称,更加糟糕的是,张灵甫曾经因为“枪杀妻子”一事而饱受诟病,虽然也因为这件事锒铛入狱,可是,在进行了象征性的关押后,便恢复了人生自由。不过,张灵甫的人品和名誉算是彻底败坏。
1947年,虽然国民党依然能够从大洋彼岸的美国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援,但是,在国内却早已丧失人心,据说在孟良崮,当地人得知张灵甫即将到来的消息,烧毁房屋和农田,实行“焦土政策”的目的就是不给张灵甫留下任何有价值的战略物资,由此可见,张灵甫和国民党已经堕落到了何种地步。
此外,在对待百姓和俘虏的问题上,张灵甫也完全没有人性可言,与同时期绝大多数国民党将领一样,他奴役百姓,强征民夫,不仅如此,还违反国际公约,将俘虏大量投入到危险区域服役,造成了大量的死亡,张灵甫的所作所为甚至让顶头上司蒋介石都觉得有些过分,后者曾经善意提醒过他,不要过于声张,却没有引起张灵甫的足够重视。
在派系林立,纷争不断的国民党内部,张灵甫的种种行为都引发了大家极大的忧虑。在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身边的友军部队分别是第7军、第83师和第25师,可是,一直到战役结束,这几支部队也没能完成任务,将张灵甫和74师从鬼门关拉出来。
处在东边的第7军,军长甚至只是象征性派遣一个团去执行任务,如此敷衍了事,怎么可能逃得过心狠手辣、老谋深算的张灵甫的法眼,他当然知道第7军这是在坐视自己的灭亡,不过,他毫无办法,毕竟自己深陷包围圈,根本没有能力去独自面对粟裕的大军。
除了第7军外,其余的两支部队也好不到哪里去,南部的第83师隶属中央军战斗序列,但是,其师长并不想因为张灵甫而投入过多力量,更何况二人之间心存芥蒂,虽然接到了张灵甫的救援请示,83师却仅仅出动两个营随便放了几枪就匆匆了事。
西边的第25师,师长是著名的黄百韬,黄百韬早年出身于军阀杂牌军,所以,张灵甫从一开始就看不起这个人,不过,黄百韬对蒋介石却是忠心耿耿,对于蒋介石的命令总是不折不扣地执行,这次在孟良崮也是如此,虽然竭尽全力,无奈仅凭一个师是在难以打破解放军的层层包围。出生最低贱、最被张灵甫看不起的人,却在这场大战中最为卖力,简直令人唏嘘不已。
实际上,张灵甫既然能够指挥第74师,必然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他对于友军的行动早有了解,为了给自己留下后路,曾特意将重炮布置在了山脚下,给解放军完成了极大的困扰。
然而,缓过神来的粟裕很快发现,在国民党重炮部队附近提供帮助的其实都是此前被张灵甫俘虏的自己人,所以粟裕利用这一点,再一次发动了对74师重炮阵地的反击,不得不说,这一次粟裕的判断是十分及时且准确的。
在自己人的协助下,74师炮兵阵地很快宣告易手,失去了重武器支援固守待援的张灵甫已经回天乏术,在迟迟得不到蒋介石突围指示的情况下,张灵甫依然在尽心尽力守护自己的阵地,丝毫不在乎士兵付出的重大牺牲,不懂得变通和处理的他,就这样,丢掉了最后的一丝丝生还的希望。
随着局势的恶化,第74师已经完全不可能突围,万念俱灰的张灵甫,无可奈何在解放军总攻后只能在一处山洞里举枪自尽,临死前,张灵甫留下了“以自杀,效忠党国”的7字遗言,并且托人将孟良崮之战的经过告知蒋介石。
得知了孟良崮战役失败后的蒋介石悲愤交加,得知了实情的他,将怒火发泄在了一大批参加此战的国民党将领身上,蒋介石以救援不及时为理由,查办处理了许多人。
不过,即便如此,张灵甫和74师也无法起死回生,或许直到最后一刻,蒋介石才明白导致孟良崮惨败的内在原因,绝对不仅仅是战略战术上的失误。
可以这么说,一手造成了张灵甫和整个74师悲剧的,恰恰是蒋介石自己,作为最高统帅,他在不了解敌情以及地形的情况下贸然出兵,而在张灵甫被围困后又显得犹豫不决,虽然全力要求前线部队尽力参与配合救援,可他却忽略了人心的险恶。
此外,张灵甫得罪的人实在太多,以至于即便是蒋介石一再要求,除了黄百韬之外,再无其他人愿意伸出援手。
孟良崮和张灵甫的结局,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一切看上去都合情合理,唯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代名将张灵甫竟然倒在了孟良崮的小山包上,曾经风光无限,意气风发,被蒋介石委以重任的年轻将领就此陨落,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