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十一月初六日,是冬至节,也是明代法定的三大节日之一。按照惯例,各地的大明亲王都要向朝廷上交贺表文,除了向当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镇进贺之外,还需要向皇帝的生母,即圣烈慈寿皇太后孙氏进贺。这种表文通常是例行公事,但在这个特殊的冬至,一个贺表文却引起了明英宗的极大不满。
这份特殊的贺表文来自河南彰德赵王府,其中将孙太后称为:“圣烈慈寿皇太后殿下”。这一称呼使得皇帝明英宗颇感不悦,因为按照规定,皇太后的称呼应该是“陛下”。这引发了一系列的疑问,为何赵王朱祁镃在表文中使用了错误的称呼,他的生平经历以及他为何要站在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上与朝廷发生纠纷。
赵王朱祁镃,生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是赵惠王朱瞻塙的嫡长子,也是太宗朱棣的曾孙。在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七月,他被册封为赵世子。在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四月,与彰德卫副千户李温之女李氏成婚,成为赵世子妃。然而,赵王朱瞻塙在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七月去世,享年43岁,谥曰惠。次年,赵世子朱祁镃继承赵王之位。
朱祁镃的政治经历充满曲折,他曾经主动请缨,要求带兵去将太上皇帝朱祁镇从南宫的瓦剌人俘虏手中解救出来。然而,当太上皇帝重新夺回皇位后,朱祁镃并未因此受到太上皇帝的优待。相反,太上皇帝朱祁钰给予了赵王府更低的岁禄,将其从三万石降至一万石,显示了太上皇对赵王的不满。
赵王府内部争端也随之爆发,赵王与其弟临漳王朱祁鋆之间产生矛盾,互相诬奏于朝廷。这导致朝廷对两位王子的不满,并要求调查,最终发现两人在诬告中都扯淡不实。朝廷的裁决是警告赵王朱祁镃,称他“狎近小人”,“贪求财利”,并要求他警省改过,遵守礼法。这一事件让赵王的地位岌岌可危,英宗对他的态度也逐渐变得严厉。
在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九月初七日,赵王朱祁镃去世,享年30岁,谥号为“悼”。关于谥号的选择,朝廷可能经过一番权衡,尽管他并非罪行昭著,但对于朝廷内部的纠纷和对太上皇的态度,给予了一个颇具含义的谥号,“悼”意味着早逝,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为其短暂而曲折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此次事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赵王府对皇太后的错误称呼。在明代,皇太后的称呼一般是“陛下”,但赵王府的表文却使用了“殿下”,引起了明英宗的强烈不满。或许是由于对太上皇的支持,赵王府在表文中故意使用了这样的称呼,却没有考虑到明英宗的反感。这一错误使得朝廷对赵王府的态度更加谨慎,也反映了朝廷内部的明争暗斗。
在历史的长河中,赵王朱祁镃的一生或许并不显赫,但他作为明代王府的一员,却经历了家族的荣辱起伏,政治的波折磨难。他与太上皇之间的恩怨,兄弟之间的矛盾,最终在他30岁时画上了句号。这段历史故事或许并不为后人津津乐道,但其中的政治斗争、家族矛盾、朝廷纠纷,却是明代政治生活的一面镜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云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