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毛主席曾言:论功、论才、论德、论历,粟裕都是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知华东粟裕呀!
粟裕是可以当元帅的
1955年9月27日下午2时30分,国务院宣布将粟裕、徐海东、黄克诚等10位将领授予大将军衔,并在同日下午5时举行授衔仪式。当时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曾力挺粟裕,在听闻元帅名单中没有粟裕,便向中央建议粟裕将军打仗厉害,应授元帅军衔。
对于是否授元帅军衔,粟裕本人则显得很平静。他对于自己被授大将军衔很满意,也不会抱怨什么。尽管粟裕将军是这样认为,但未被授元帅军衔,还是引起当时及后来许多人的感慨。那么按照当时元帅授衔标准来看,黄炎培的说法是否正确呢?
1955年2月,我国便正式通过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其中便规定需要何种资格,可以被授予元帅军衔。“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下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将授予元帅军衔。”
那么按照规定,粟裕明显是符合第二点 ,所以黄炎培等民主人士,认为粟裕是可以被授予元帅军衔的。从指挥大兵团作战来看的话,在抗日战争胜利不久,粟裕也是全国七大军区的野战军司令员之一。
1947年1月,山东军区和华中军区合并为华东军区,并且在此之前,中共中央明确指出由副司令粟裕负责华东野战军的战役指挥。同一时期,其他方面军负责战役指挥人员为彭老总、林总、刘帅等,你会发现,这些司令员后均被授予元帅军衔。
1948年5月,陈毅被调任中原军区后,中央便将粟裕任命为华野司令员兼政委。讲道理来说,如果粟裕不推辞的话,那么作为一个大方面军的领导,在55年授衔时,成为元帅的概率将大大增加。
不过粟裕不是常人,依旧将这份任命给推辞,自己担任华野的代司令和代政委。尽管粟裕将司令员和政委的名义推掉,但属于自己的责任却没有推掉,开始以代司令的名义全面负责华野的领导。
从战功来看,粟裕先后指挥华中、华东、第三野战军,先后歼灭敌军245万,位居全军第一。毛主席都曾这样评价粟裕,在解放战争中,何人不知华野粟裕的大名。因此按照元帅授衔标准来看,粟裕是有着过硬的条件。黄炎培所说“粟裕可以当元帅”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只争工作,不争荣誉
不管外界怎么评价,粟裕将军很淡泊,对名利不是太看重。1945年10月,粟裕被任命为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承为副司令。在得知这一结果后,粟裕便立刻上报华中局,认为这样的任命是不合理的。
当时华中局考虑到即将展开的军事斗争,尽管张鼎承的资历较深,但是还是让军事才能出众的粟裕成为军区司令员。在得到上级的通告结果后,粟裕认为张鼎承是自己的老上级,让他做自己的部下,可能会不利于展开工作。
因此粟裕便直接向中央发去电报,将自己的想法阐述明白。不过最开始中央还是认为由粟裕担任司令员最好,便没有采纳他的决定。10月24日明确指出,以粟裕为司令、张鼎承为副司令等组建华中军区。
粟裕出于对革命的考虑,便再次决定向中央发去电报,请求改任副司令。最终在粟裕的一再谦让下,中央最终决定采纳粟裕的建议。在之后的华中军区成立大会上,张鼎承感慨的说道:“这不是谁当司令员的问题,它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大公无私,正是如此我们才能无往而不胜!”
在之后的华野同样,中央准备让他担任司令和政委,不过依旧被粟裕给推辞掉。这些事实都说明,粟裕将军淡泊名利,从来都不争功,是非常纯粹的军人。对于粟裕的才能,毛主席有很高的评价,曾言:“论功、论才、论德、论历,粟裕都是可以领元帅衔。”
周总理的评价
根据粟裕身边知情人透露“评定军衔时,在最初的元帅名单里,林彪排名第五,粟裕排名第七。”粟裕经过慎重的考虑之后,便是提出请辞元帅衔的请求。根据《历史真言》记载,当时周总理说道:“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毛主席听后补充道:“以粟裕的能力,第一大将不为过。”
就这样元帅名单中便没有了粟裕的名字,随后便补充其他人为元帅。在1955年9月16日,将十大元帅名单提交人大进行讨论,于9月23日正式通过这份元帅授衔名单。
在军衔公布之际,许世友将军曾寻找周总理,直言要求授大将衔。周总理只说了一句话“粟裕也只是大将啊!”,许世友听后便不再出声,这也就是广为流传的“粟裕震大将”的故事。
55年授衔仪式结束后,毛主席曾对粟裕说:“你是担的大将衔,而干的却是元帅的任务!”在之后的工作当中,粟裕也是尽心尽职,非常的纯粹一心扑在工作上。对于粟裕大将的工作能力,不少将领都曾称赞不已。
参考资料:《粟裕传》
《无冕元帅 一个真实的粟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