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提议投诚国民党将领郑洞国为国防委员会委员。
毛泽东要设宴邀请郑洞国吃饭,郑洞国十分紧张。
当天,郑洞国还迟到了几分钟,贺龙、叶剑英还有鹿钟麟已经到了。郑洞国有些拘谨地走到门口,毛泽东一见到他就从沙发上站起身来,迎到了门口,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对他说:“郑洞国,郑洞国,你这个名字好响亮啊!”
众人在旁边大笑起来,郑洞国也稍稍轻松。
落座后,毛泽东问郑洞国抽不抽烟,郑洞国应声说:“抽。”毛泽东的烟正好在旁边,郑洞国拿出一根就要点,毛泽东站起身来,十分敏捷地擦着一根火柴,凑近给郑洞国点烟。
这个细节,在场的领导们都已经习惯了,毛泽东不是刻意表现得随和,他其实对身边任何人都很亲切。
但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接触毛泽东的郑洞国非常震撼,他在国民党官场上20多年,从来没有一位上级会这样对待他,更不用说蒋介石了,他们大多有着高人一等的傲慢,盛气凌人,令人生畏。
郑洞国在回忆录之中如此写道:
“毛主席——共产党的一把手、国家元首、人民拥戴的领袖居然为我点烟,这不能不使我感到共产党的领导人不是官,而是朴实的人民公仆,既平凡又伟大。”
郑洞国跟着蒋介石20多年,长春战败后做了投诚将领,起初是极为不服的,却不禁对毛泽东产生好奇,忍不住拿蒋介石和毛泽东比较。这场宴席之后,他真正转变立场,为人民服务,走革命之路。
1948年2月,中共东北民主联军已经拿下辽阳、鞍山等重要城市,国民党在东北仅剩下了沈阳、长春和锦州三个“孤岛”。
时任国民党“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的郑洞国,率兵固守长春要塞。当年日军在长春构建了坚固的工事,守军又是蒋介石的6万嫡系部队,全美械装备,蒋介石对此十分有信心。
4月底,中共中央军委同意攻打长春,东北军区成立前线围城指挥所,萧劲光任司令员,萧华任政委。
5月,解放军已经完成对长春的合围,第一次尝试攻打之时,敌军奋力顽抗。指挥所决定改强攻为久困长围。
一开始郑洞国尚能控制城外的飞机场向城内提供供给,但很快飞机场失守,长春的军粮供应只能依靠空投,一天必须要40架次的飞机才能满足需求。
解放军炮兵和高射机枪的威胁让这些前来空投物资的飞机连连逃窜,或者在高空乱投一气,不能准确投入到城内。所以每天实际上能来空投的只有十几架次,天气不好的时候,一架飞机都来不了。
因为粮食匮乏,军心溃散,守军不顾军令开始抢夺民粮,有人开始投机倒把,城内物价飞涨。中央银行长春分行不得已发行本票,到了后来面值高达几十亿甚至几百亿。
饥民暴乱,守军和警察开枪镇压,许多人死亡。士兵只要见到谁家烟囱里面冒烟就去抢夺粮食。郑洞国下禁令绝对不能抢粮,但已经于事无补了。
9月,林彪攻下锦州,国民党东北“剿总”指望沈阳支援长春守军突围的计划也彻底泡汤。
此时的郑洞国是何等迷茫,何等沮丧。
蒋介石下密令让郑洞国赶紧突围,“如不遵令突围,定以军法从事”。
而这些吃着酒糟和糠秕的守军如何和解放军战斗?国民党沈阳方面要郑洞国马上使用毒气弹,郑洞国断然拒绝了。在抗战之中他看到无数中国人死在毒气弹下,实在不忍心再将这种武器用在同胞身上。
解放军在前线五公里左右就会设置一个广播站,一到晚上高音喇叭就开始“攻心”作战,喊着老乡的名字,儿子的乳名……没过多久,国民党将士开始大片举着白旗投降,郑洞国严惩过,抓回逃兵一律格杀,这反倒激起公愤。
兵无斗志,危在旦夕,郑洞国亲自召集高级将领开会都召集不齐了。六十军军长曾泽生虽然来参加会议,但神色异常,半途借故离去。郑洞国感觉不对,当晚就有人告诉郑洞国六十军准备起义了。如此,长春就等于一分为二,郑洞国无力回天。
很快,曾泽生打来电话,郑洞国以为他“回心转意”了,没想到他是帮助解放军代表刘涛接通电话的,目的就是劝郑洞国放下武器。
紧接着,新七军也选择投诚,第二天一大早参谋长就来见郑洞国,劝他一道行动。
郑洞国无奈道:“你们的做法我不同意,既然你们已经决定放下武器,那么你们干你们的,我干我的。”
杜聿明紧急联系郑洞国,说蒋介石已经派直升机来救他了,问他有无降落点。而郑洞国已经做好与孤城共存亡的准备,他电告蒋介石“来生再见,在自己随身佩戴多年的手枪之中装了一发子弹,这粒子弹就是为自己准备的,睡觉之时就放在枕头下面。
这一日晚上,司令部附近枪声连成一片,等到郑洞国去看,解放军已经进入了司令部了。
郑洞国一模枕下,手枪已经没了。他顿时明白这是手下人怕他自戕,将他的手枪偷偷拿走。郑洞国急着在屋子里寻找可以自尽的东西,守在门外的卫士听到后一拥而入,将郑洞国抱住。
住在郑洞国隔壁的侄子、时任吉林省政府秘书处处长的郑安凡也跑了过来,跪在他面前哀求他千万不要想不开。
郑洞国方才恍然大悟,他的一些高级幕僚和卫兵早就已经在解放军的感召之下选择了投诚。原来今天司令部外的枪声,是他们假装枪战,造成解放军猝不及防兵临司令部的样子,计划以这种方式促使郑洞国一起投诚。
战斗结束后,郑洞国和他的部下们徒步出城受降。
郑洞国此时的心情是不甘而羞耻的,他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以为会受到解放军的轻蔑或者侮辱。
没想到他一出城就遇到了萧劲光和萧华,两位将领都很热情地和他打招呼,没有一丝傲慢和轻视。当天晚上,他们在司令部设宴招待了郑洞国。
郑洞国平时就沉默寡言,喝了两杯酒之后更不想说话了。萧劲光和萧华见郑洞国满脸不愉快,对他们还有敌意,而他们依旧非常和气地向郑洞国敬酒,给郑洞国夹菜,就像是对待老朋友一样。
郑洞国一直低头喝闷酒,很少说什么,其实心中还是非常感激的。经历了片刻的心理斗争后,他站起来对两位将领说:“这是我几个月以来吃的最好的饭菜了,非常感谢两位将军的款待。我在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现在失败了,当然听凭处理;至于部下的官兵,如果有愿意回家的,希望能放他们回去。”
萧华承诺郑洞国一定会妥善安置他的部下,他解释了我们党的政策规定,想回家的,组织会尽力帮助他们回家,想要留下来的,也会不计前嫌留下,一视同仁对待。
饭后,萧劲光询问郑洞国将来有什么打算。郑洞国脸色沉郁,生硬地说道:“第一,我不会去广播、登报;第二,我不会去参加公开的宴会。”
萧劲光和萧华很爽快地答应了他,并且热情邀请他去哈尔滨看看,将来可以为人民做点事。
郑洞国果断拒绝了:“我只想当一个老百姓。”
两位将帅倒也不着急,委婉提出:“你不愿工作,或者休息一段时间,或者学习一段时间,请任意选择。”
萧劲光和萧华的提议正和郑洞国的心思,他选择了学习一段时间。他和部分属下动身前往哈尔滨解放区,在那里住了3个月。
长春解放的消息传到了蒋介石那里,蒋介石立刻电召卫立煌和杜聿明前往北平商议国民党军队往后的行动方针。
不久后,蒋介石指示国民党管控的报纸发出报道,皆称郑洞国已经殉职,三百多名官兵和他一同自尽。
郑洞国的妻儿看到报纸之后悲痛欲绝,郑洞国的儿子郑安腾还跟着杜聿明乘坐飞机前往沈阳为父亲披麻戴孝,在郑洞国的遗像前大哭了一场。
沈阳解放后,郑安腾被接到了我军某部指挥所,郑安腾向众人描述了自己为父亲奔丧的经过,大家听了都啼笑皆非。
解放军同志们将我军报纸拿给郑安腾看,上面报道了郑洞国投诚后,萧劲光和萧华热情接待的报道。他们还拿出了郑洞国最近在哈尔滨的照片给郑安腾看,郑安腾瞬间转悲为喜。
在哈尔滨的郑洞国度过了多年以来最悠闲的时光,中国共产党很信任他,他行动自由,想去哪里参观就可以去哪里。看着解放区到处都是庆祝游行的队伍,郑洞国的心情越来越复杂。
每天的报纸按时送到郑洞国的手上,三大战役,国民党一败涂地。起初,郑洞国越看越心烦,到了后来,他的心情渐渐平静,他开始认真思考。
他可以相信中国共产党能够在短时间之内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化劣势为优势;但他一直不了解他们是如何治理解放区的,将来能不能治理好拥有几亿人口的贫穷大国。
郑洞国开始寻找毛泽东的著作阅读,刚开始他的确读不进去,后来看到注释和人名,找到了几个自己非常熟悉的名字,带着浓烈的好奇心慢慢看下去。
他还一直非常关注解放区的报刊,看到共产党一直都在抓生产,切切实实在帮助人民群众,让他们能够生活下去,能够得到尊严。
反观这20多年跟在蒋介石身边打仗,他们这些人是从何时开始,越走越歪?郑洞国看多了蒋管区的民不聊生,也对同僚的拉帮结伙、贪污行贿逐渐麻木,蒋介石到底带着他们做了什么?如果真的是在救国救民,为什么做了20多年,老百姓感受不到,而去拥护共产党和毛泽东呢?
为了找到答案,郑洞国潜心研究《毛泽东选集》,后来他还读了《列宁文选》和斯大林写的《列宁主义基础》等著作。
1949年1月,郑洞国从哈尔滨移居到了抚顺,组织联系上了他的夫人陈碧莲,将她从上海接到了抚顺团聚。
当时不少国民党被俘将领都被关押在抚顺,郑洞国的老部下廖耀湘、郑庭笈等也在里面,他经常会抽空去看望他们。
不久后,第一兵团和新7军的投诚军官们都被遣散了,组织开始陆陆续续为他们分配工作,好几位被派到军事院校担任高级教官。
郑洞国这才感觉到自己落后了,不免有些惆怅。
1950年8月,郑洞国因为身体不适前往上海看病,路过北京的时候住了一阵子,萧劲光和萧华专程来邀请他去全聚德吃烤鸭。
没想到这两位将领还惦记着他,郑洞国忙为当初自己的一些话道歉。萧劲光和萧华根本没往心里去,微笑着表示能够理解他当时的心情。
他们边吃边聊,两位将军希望郑洞国能够参加“解放台湾”的工作,郑洞国犹豫了。他的确想为新中国出一份力,但他对国民党还有感情,特别是从前的同僚,他无法与他们兵戎相见。
两位将军听他说完,脸上略有些失望,但他们还是很客气地鼓舞郑洞国:“只要为人民做些事情,做什么,怎么做,完全尊重你个人的意愿。”
这句话让郑洞国心中暖暖的,记了一辈子。多年后,他仍然和两位将军保持着联系,这份友谊一直延续到他们生命的尽头。
10月,郑洞国听说周恩来总理想要见他,他十分激动。说来,周恩来还是他在黄埔军校时的老师,他来到周恩来家中之时,发现另一位老师聂荣臻也在。
周恩来一见到郑洞国就上前拉住他的手,说:“洞国,我曾经给你写过一封信……”
郑洞国一脸愕然,显然根本没有看到那封信。周恩来解释那是解放军围困长春之时他亲自给郑洞国写的,郑洞国听后又感动又后悔:“总理啊!如果当时能见到您的信,我的转变可能更快一些,就不会这么顽固了。”
周恩来摆了摆手,笑着对他说:“过去的事就不提了,今后要多为人民做点事。”
周恩来还询问郑洞国在北京有什么熟人,郑洞国提到了黄埔一期的同学、好友李奇中。周恩来马上派人将时任政务院参事的李奇中请来,师生四人一见面就亲热地聊了起来。
「前排左起:周恩来、陈赓、邵力子、张治中、郑洞国;二排左起:李奇中、黄雍、唐生明、覃巽之、侯镜如、杜聿明、周振强;三排左起:王耀武、杨伯涛、郑庭笈、周嘉彬、宋希濂)」
周恩来询问郑洞国将来有什么想法,郑洞国依旧还是原来那句话:“回老家种地。”
周恩来一眼看透学生的心思,他也不急着劝郑洞国,只是让他先养好身体,随时可以回来参加工作。
这次周恩来找郑洞国并非只为叙旧,而是希望能从郑洞国这里得到一些有关吗美军的真实信息。
4个月前,朝鲜战争爆发。10月3日,金日成给毛泽东的急信送到北京,他急切期待中国能够出兵援朝。
中央军委开始着手研究美军,周恩来知道,国共两党的将领之中,对美国最为了解的,当属孙立人。孙立人清华毕业后曾在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进修,是美国军事科班出身。但现在孙立人已经前往台湾,周恩来自然而然想到了郑洞国。
1943年,郑洞国曾任中国驻印新一军军长,与美军联盟收复缅北,他对美军的战术战法耳濡目染,也是个“美国通”。
国家和人民需要他,郑洞国自然义不容辞,他向周恩来和聂荣臻详细介绍了美军,他认为美军打不了硬仗,主要依靠武器,而且非常依赖空中补给。
郑洞国举了一个例子,说中美军队共同执行作战任务之时,美军一旦走累了就会丢弃弹药武器,再丢掉衣服,到达目的地之时可能只剩下了一条裤衩。
周恩来忍不住开怀大笑,将郑洞国的话记住了。后来在某次国防会议上,周恩来还引用了郑洞国讲的这几件事,鼓励大家克服对美国的恐惧,要从战略上藐视美国。
郑洞国来到上海后,见到了改造一新的“冒险家乐园”。
1945年抗战刚刚结束之时,时任国民党第三方面军副总司令的郑洞国负责接收南京和上海。他曾目睹上海乌烟瘴气、物价飞涨。而今天,这里已经真正成为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天下,恶霸、流氓和娼妓在大街上再也见不到了,这座城市一派正气浩然。
郑洞国不禁自责:“郑洞国啊郑洞国,你过去跟错了人啊!”
1952年6月,在周恩来的邀请之下,郑洞国举家搬往北京,被正式任命为水利部参事。
1954年9月,郑洞国第一次和毛泽东同桌吃饭,亲密交谈。
那天在宴席上,毛泽东询问郑洞国现在的家庭情况,听闻他儿子已经从同济大学毕业,已经在沈阳找到工作后,毛泽东点点头:“家庭生活都安排好了,你得为人民做一做工作嘛!今年才51岁,还很年轻。”
毛主席竟然清楚记得自己的年龄,也了解了他家的情况,郑洞国感动地连连点头,答应一定要好好工作,为人民服务。
此前郑洞国已经研究了诸多毛泽东的著作,越看越觉得毛泽东是一个有理论、有思想、有方法的革命家。在轻松愉快的聊天氛围中,郑洞国不小心问出了一个藏在心中多年的问题:“你的马列主义为什么学得这么好?”
话刚说出口,郑洞国就后悔了,有些不好意思。
毛泽东愣了愣,继而大笑起来,他告诉郑洞国,当年刚开始学习马列主义之时,就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思想,算是一个革命者了。可后来一去煤矿,工人不买他的账,他才认识到,自己这副“学生脸”、“先生样”,是无法去做工人们的工作的。
年轻的毛泽东急得天天在铁道上转来转去,后来才意识到,自己的思想立场根本没有转变过来。
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对郑洞国说:
“我不是生来就是‘圣人’,而是在向社会和人民学习的过程之中逐渐走向革命道路的。一个人的思想总是要发展的,立场也可以转变。只有拜人民为师学马列主义就容易了。”
毛泽东当天和郑洞国聊了很多,特别是对马列主义的看法,影响了郑洞国的后半生。
郑洞国晚年和子孙们讲起这件事,总是感慨万千:“我这个人过去固执得很,但是我服从真理。现在我认识到,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国才会有希望。这个信念,我是绝对不会再动摇了。”
1991年1月27日,郑洞国走完了88年跌宕起伏的人生。临终前,他对家事和国事都无怨无悔,唯一留下的遗言,就是遗憾没有见到祖国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