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世界上一共有四大文明古国,它们分别是:中国、古埃及、古印度以及古巴比伦。
这四个文明古国,象征着人类历史的浩瀚与丰富,见证了文明的诞生与演化。各种丰富的文化瑰宝,成为了跨越国家与文明的普遍财富。
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这些古代的文明却发生了巨大的演变,早已不是昔日的模样。时至今日,我们对它们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
曾经创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的古巴比伦,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一段被尘封的往事。
在剩下的三个文明古国中,印度与埃及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早已失去了当年的很多文化特征,不再是数年前的模样。
唯独只有中国,仍然保持着文明的延续性与发展性,至今仍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保留下来,并且生发出熠熠的光辉。
英国教授马丁·雅克就此提出了一个问题:“四大文明古国中,印度和埃及还在,为何却只承认中国?”
中国文明的延续性
四大文明古国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文明发源于河海之旁,这与古代人依靠水源进行生产生活的习惯是分不开的。
中国文明起源于长江和黄河两条母亲河,在两条河流的沿岸,最早孕育了文明,也保证了文明的延续性。
通常认为,中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始终绵延不绝,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现存的文明古国。
文明的绵延有多种方式,语言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几千年前的甲骨文,在今日看来,阅读上面虽然有很大的障碍,但考察文字演变的历史,就能把握其中的内在脉络。
一些学者研究认为,古人所使用的语言,与我们当今的一些方言可能更为相似。中国有很多种方言广泛流传,这也显示了地方文明的延续性。
几千年前的《诗经》《三字经》等文章,如今的小孩子朗读起来,都觉得朗朗上口,能够体会到文字之间的韵味。
这就是中华文明内在的智慧,有些道理,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想到了,并且将其记录了下来,使得千年后的我们,仍然能够从中受益。
如今,很多父母与老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仍然会考虑从古文入手,这就像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只有根基足够扎实,才能成长为一棵茁壮的大树。
从文字的书写来看,现在的文字可以说是对过去的一种简化,这是顺应时代发展,在快节奏社会的必然选择。
但是,中国的文字与西方的字母却有着根本上的区别,很多文字看起来就像是画一样,能让人直接体会到它的内在意蕴。
中国古人喜欢练字,至今这种优良的传统仍然得以保留了下来,中国人以写一手漂亮的字为傲,这其中就大有讲究。
文字不仅显示出一个人的知识教养,更重要的是,能够窥见一个人的内心。古代的大书法家各有风格,楷书、隶书等字体也吸引着性格各异的人。
在语言文字以外,各种历史典籍,也都无声地彰显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丰富多彩。
很多人都讲,中国是一个非常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家。这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了我国对于传统文化典籍的重视上。
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很多身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文人在中国的地位却从来都不低,甚至可以说是很重要的。
一些古代的书籍资料,被原封不动地保存了下来,虽然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有很多的残缺不全,但它们能够跨越如此漫长的历史,还是让人感到很震撼的。
在我国历史上,不乏一批又一批的文人,甚至不惜牺牲生命,也要将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正因如此,如今我们手上的书籍才有了重量。
包括中国古代的很多文明,至今看来,仍然让人叹为观止。经过了工业革命,乃至是后来的科技革命,人类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现代的工艺品可以做得非常精美,但与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品相比,却往往显得黯淡无光。中国的匠人,是不断打磨、追求完美的,这种精神至今仍在流传。
除了看得见的这些器物,看不见的价值与传统,也对中国人产生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些传统代代相传,塑造了中国人的脊梁。
比如中国的儒家文化,现在正不断地走向世界,受到了很多外国人的推崇。西方社会也讲道理,可他们讲得长篇大论,却可能都比不上中国古代文化的凝练。
我们今天在阅读《论语》的时候,往往能够感觉到,孔子用寥寥数语,就把人生的道理讲透了,让人觉得畅快。
儒家文化浸润着中国人的心灵,使我们今天还保持着对孝道以及“义”的推崇,这是西方社会所欠缺的。
虽然现在讲究法治社会,但法律却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很多时候,人与人的交往还是依靠传统与习俗,正所谓“入乡随俗”就是这样。
正因为这些传统价值观的浸润,使得我们的社会要更加和谐,哪怕中国的人口很多,我们却不像西方社会那样容易产生冲突。
这些文明的延续性,使得我们拥有足够的底气。在面对全球化浪潮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却也始终是本民族的底色。
那么,其他三个文明古国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另外三个文明古国
提到古埃及,人们往往都会想到金字塔。关于金字塔的修建过程,至今仍是很多学者津津乐道的话题。
要知道,在生产力还很落后的古代,古埃及竟然能够建造出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并且它的结构还非常坚固精巧,属实是非常难得的事情。
由此也可以看出,古埃及的生产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他们的文明具有非常强大的内在力量,这也是古埃及至今充满吸引力的原因。
在建筑以外,古埃及的文化发展程度也非常发达。他们有自己的数学符号,用来计数与交流,给人们的沟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古埃及还发明了太阳历,把一年定为365天。这种经验总结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足以想见当时人们的智慧。
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个强大的文明古国,最终却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亡,这也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古埃及的最后一任法老叫做克利奥帕特拉七世,也即后人所熟知的埃及艳后。她是一个非常漂亮、具有魅力的女性,同时在政治智慧上也十分高超。
实际上,当埃及艳后成为法老的时候,古埃及王朝的衰落,已经没有办法更改了。她在位期间,尝试过很多种办法,但最终没能拯救古埃及。
当屋大维攻打埃及的时候,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战争,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注定会有一个赢家,而最终历史选择了罗马。
从那时起,埃及就成为了罗马的一个行省,随着波斯帝国的入侵,这一文明彻底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
因此,古埃及的文明发生了断裂,尽管现在仍然有埃及的存在,但它与以往的古埃及却不可同日而语,甚至是有很大的差别。
成为罗马的行省以后,埃及迅速地阿拉伯化。这种被动的文明同化,使得埃及自身的特色逐渐黯淡。
另外一个文明古国,则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印度。在古代的时候,古印度由五个不同民族共同构成,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古印度的强盛时期是在孔雀王朝时期,根据历史记载,那一时期的古印度生产力高度发达,留下了很多文明成果。
例如,流传数千年的史诗《摩柯婆罗多》与《罗摩衍那》,就是那一时期创作的作品。如今的很多绘画,也反映了那一时期的强盛与辉煌。
但在孔雀王朝灭亡以后,古印度就面临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分裂。各个民族之间纷争不断,没有强有力的统一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古印度难以抵御外来文明的入侵,逐渐变得衰弱,它自身的文化也被迫被其他文明同化,失去了原有的特色。
时至今日,现存的印度只可以称得上是古印度的一部分而已,这种分裂不仅是在地理上,更是在文明的内涵当中。
不过,印度仍然保留了古印度的一些文明,例如种姓制度,就是印度社会根深蒂固的一大特点。
此外,印度人仍然将恒河视作他们的母亲河,认为自己的文明,是起源于这条神圣的河流。
五千多年前,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古巴比伦被建立了起来,他们同样依靠河流为生,在这里发展了自己的文明。
等第六任国王汉谟拉比即位以后,古巴比伦一度成为统治整个两河流域的大国。
这一时期,古巴比伦的冶金术、铸造术等技术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他们已经能够使用一定水平的工具,生产力也因此比较成熟。
古巴比伦也十分重视发展教育,当时的统治者还特意建造了书院,为文明的延续创造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可以说,古巴比伦的历史发展,与我国具有非常相似的历程。纵观两个国家的历史,都让人感叹文明的力量。
在世界公认的七大奇迹当中,有一个便是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这也是古巴比伦为人津津乐道的存在。
传说,国王娶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王妃,王妃离开自己美丽的家乡,整日里茶饭不思,非常不适应新的环境。
于是,国王让人修建了一座气势恢宏的“空中花园”,这里的建筑构思巧妙,自然风光也令人称奇,使得王妃非常高兴。
时过境迁,这个“空中花园”已经不存在了。因此,很多人对它的真实性也持怀疑态度,怀疑这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然而,古巴比伦的历史,却也逃不开被侵略与衰落的历程。在汉谟拉比逝世以后,这块土地先后遭到了很多民族的侵略。
面对接二连三的侵略,古巴比伦最终完全消失在了世界上。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巴比伦是唯一一个彻底消失了的,这也不能不让人觉得遗憾。
反思文明延续性的原因
在回顾了四大文明古国的发展历程之后,我们不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文明从未中断?中国有什么特殊之处?
实际上,四个文明古国都具有很强的韧性,这才使得它们都创造了光辉的历史,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但是,除了中国以外,其他三个文明古国却无一例外,都最终走向了灭亡。
现如今,很多来自全世界的学者,都在探究中国文明的奥秘。根据他们研究的成果,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
首先,中国具备良好的地理位置,这是文明能够长时间发展的重要原因。
从农业方面来说,中国具有大面积可以耕种的土壤,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候,中国“精耕细作”的小农生产方式,很适合当时的社会发展。
除此以外,中国在地理位置上并不封闭。东部临海,使得中国具有与其他文明交流的机会,从而在面对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不会受到很强烈的冲击。
至于中国的南北两面,则有非常高大的山脉,直接防止了外敌入侵,使得文明发展具有稳定的内在环境。
中国的北边是荒凉寒冷的西伯利亚,长期没有人烟,避免了外敌的入侵;南边则是同样气候恶劣的热带雨林,很难直接穿行。
至于西面,我国与印度隔着喜马拉雅山,这一高大的山脉,直接隔开了两大文明古国,也避免了文明的冲突。
中国的国土面积广阔,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从而使得生命在这片土地上可以自由生长,并且具有蓬勃的生机。
自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中国的历史在整体上都呈现出统一态势,虽然其间有过各种程度的分裂,但统一却一直都是大势所趋。
古印度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他们曾经面临民族分裂的问题,这种内部的纷争没有处理好,反而引得外部入侵有了可乘之机。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呈现出了一种包容性。我们虽然在古代都是统一的王朝,但各种文化却可以长期共存,甚至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这种包容是蕴含在中国历史当中的基因,它彰显着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也蕴含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华夏文明的一大优势。
比如说,外来的佛教文化,就曾与中国本土的儒家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使得新的文化更能适应中国本土的发展需要。
第三个原因,则在于中国文明发展的自省性。我国的历史卷帙浩繁,但时至今日,却并没有全部得以保留,这就说明文明的继承,不是一个原封不动的过程。
相反,中国人很注重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批判性继承。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保证文化的发展具有内在的韧性。
文明的发展需要创新,尤其是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如果不做出内在的调整,就有可能遭到强烈的冲击,进而导致严重的破坏。
我国一直强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便是一个对文明进行筛选与审查的过程,也是中华文明对自身发展规律的总结与概括。
对于我国自身的文化,我们能够不断去反思,将其中不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成分,恰当地剔除出去,为新的内容留出空间。
曾经有人提倡废除汉字,原因是汉字的书写太过于费时费事,但这是一个太过于武断的建议,它忽视了文明自身的意义,最终也没有被采纳。
但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汉字本身也是不断在发展的,汉字不断进行变革与简化,正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与研究的历史过程。
回顾历史上汉字变更的时代,往往都有对应的重大社会历史事件发生。由此可见,我们的文明也在不断发展,它本身就具有活力,可以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
作为世界上现存唯一的文明古国,毋庸置疑,我们应该为自己的文明感到骄傲,它所具有的强大韧性,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
与此同时,我们仍然应该保持思考。毕竟时代仍然在发展,面临当今世界的新挑战与新局面,我们更应该找到自己的优势,创造新的活力。
历史是不断生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至今仍在生成当中,我们保持着开放的胸怀,投入到世界历史的潮流当中。
同时,无论走到哪里,作为华夏文明的底色,永远都是不能丢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