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琏和粟裕
胡琏之于粟裕,就好比陈明仁之于林彪。
陈明仁确实抵抗住了林彪的四平攻坚战,但是不久之后他就因为“纵兵抢粮”被撤职了。林彪第四次打四平只打了23个小时就拿下了,但是陈明仁已经不在了,历史没有给他们再次较量的机会,也没有给林彪报仇的机会。
陈明仁之所以闻名,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击败过林彪,而林彪很少失败。人们也往往只注意到他守四平成功了,却没有看到他之前被林彪击溃撤入四平。他之所以能成为开国上将,也不是单因为他守四平守得好,而是因为他在长沙率部起义,减少了部队的伤亡,功德无量。
应该指出的是,林彪是东北的三军统帅,陈明仁只是个区区军长,两人根本不是一个量级,也不应放到一起比较,与其说林彪败给了陈明仁,不如说是李天佑败给了陈明仁更恰当一些。换句话说,四平攻坚战中,陈明仁只是个负责守城的军长,并无在战略上与林彪较量的资格。
胡琏之于粟裕也是如此,前者在解放战争中只是一个军长(尽管这个军是国军的五大主力之一),而粟裕是华野在军事上的实际负责人,双方还是不在一个量级上。
或许在淮海战役中,胡琏可以与粟裕较量一番,当时他是黄维兵团的副司令,但是战役爆发前胡琏父丧丁忧离开了军队,不久之后黄维兵团就被包围了,是蒋介石用飞机才把胡琏送回了双堆集。
南麻战役和金门战役
很多人熟悉胡琏,是因为他在南麻战役中的精彩表现,他率领整编11师面对华野4个纵队,坚守了6个昼夜而阵地不失,可谓强悍。之后天降大雨,导致解放军攻势停滞,最后胡琏的援军赶到,为了避免陷入被动,华野选择了撤退。
国民党将此战列为国军24个典型胜利战役之一,还在圆山忠烈祠画图张挂昭示众人。
但是,粟裕在战后写了《关于七月份作战检讨和今后反攻形势的报告》,他在报告中说:“七月份的作战不是败仗,也不能算胜仗,只是打了个平手仗、消耗仗……”显然,粟裕并不认为自己败给了胡琏。
也有人说,胡琏后来先后在金门和步登岛击败了粟裕的指挥的登陆部队,因此胡琏十分轻看粟裕的军事才能。尤其是金门战役,几乎一些人被吹上了天,但从后来披露的资料来看,粟裕对此并不应承担什么责任,主要责任在于叶飞兵团未听粟裕指示,轻敌冒进。
当然,叶飞也并不是全责,当时解放军没有海军,蒋介石撤离前又把船都给炸沉了,导致登陆船只严重不足,而国民党早有准备,又全是铁甲舰……
此战的失利不能算作是叶飞或者粟裕的失败,而是当时解放军在海战方面的客观条件严重不足,如果这只是因为个人失误导致的失败,解放军完全可以换人再来,而不必搁置攻台计划。
不久后,毛主席访问苏联和斯大林签订购置海军装备协议,并敦请苏联海军协助,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胡琏对粟裕的褒贬
“贬粟派”常引用一段话,这段话是蒋下野前胡琏对他说的:“盖刘伯承、陈毅两人以次的共军指挥官,如粟裕、陈士渠、许世友、杨勇、陈锡联……,数年来皆与我对战多次,根据体认,他们并非杰出之才。”
而“挺粟派”又往往引用胡琏的另一句话,这句话是胡琏之子胡之光说的:(家父)去世前手捧32块弹片长叹:“土木不及一粟”……
这两派针锋相对,互相指斥对方的话是杜撰的,吵得不可开交。
但这两句话其实并不冲突。先说胡琏贬粟的话,胡琏把陈毅和刘伯承当做解放军的指挥官,却将粟裕与许世友、陈士渠等人并驾齐驱,这很显然是因为他不知道华野内部的领导分工,误以为粟裕只是陈毅手下的一个战将,却不知粟裕其实是华野的代总指挥。
不过这也不能怪他,毕竟这属于军事机密。不然粟裕为什么还要取一个502的代号呢?
而当他终于知道粟裕是“淮海战役第一功”时,他再发出“土木不及一粟”的感叹也就合情合理了。
当然了,这种说法只是一种推理,并无法证明胡琏是不是真的说过那两句话。
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们其实不必执着于胡琏对粟裕的评价,因为粟裕就是粟裕,他的功劳和能力并不以胡琏的褒贬为转移。以胡琏的评价来看待粟裕的能力呢?这未免把胡琏看得太高,把粟裕看得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