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1月至1937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和国民党地方军阀马步芳、马步青的部队浴血鏖战4个多月,于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尽了最大努力,先后毙伤敌25000余人。终因寡不敌众、弹尽援绝而陷于失败,造成了红四方面军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严重损失,也成为了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
总兵力为21800余人的西路军,有7000余人阵亡,12000余人被俘。他们的对手马家军,包括马步芳从青海调往河西的三批部队,以及原本驻防于张掖、酒泉地区的马步青骑兵第5师,再加上河西各县地方武装,总兵力在10万以上,是西路军的5倍。马家军和西路军作战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分片包围、各个击破。西路军过武威后,占领的地方从永昌县的八坝、陈家南庄起,到山丹县县城,长约120多公里,宽约10公里左右,是一条窄狭平川,处于河西走廊的腰部。西路军军政委员会根据中央11月19日“应在永昌、甘州、凉州、民勤地区创立巩固的根据地”的指示,决定以永昌、山丹为中心建立根据地,所以就将部队分散配置在这一地区,摆成了一条“长蛇阵"。这样把部队分散摆开,正好给马家军造成了分片围攻,各个击破的机会,自己则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永昌战斗就是其中的典型。
马家军以一部兵力进攻红军占领的八坝、六坝、东十里铺和水磨关等处,同时集中主力由马元海亲自率领,迅速向永昌县城迂回。12月5日,马元海在永昌县城附近召集营以上军官会议,宣布了围攻永昌县城的计划:以刘呈德团为主力,配属循化县民团,约1500人,从永昌城东北面攻击;以马步銮团为主力,配属湟中县民团,攻击该城西门,兵力约1300人,配备云梯,准备搭梯上城;以韩起禄旅为机动部队,配属一个步兵营,埋伏在东关及东城附近,防备城内红军突袭;选拔一批精于射击的枪手,专门瞄准城头射击,以减弱红军的火力。
在具体战斗实施方面,以两侧展开佯攻,掩护主力,趁天未亮前,会合猛攻。此次战斗,马家军虽然未能攻克永昌,但是将城池死死包围了20多天,红军在城内缺粮断水,伤亡严重,没有能力再继续坚守下去,只好于12月27日放弃永昌向西突围。
2、凭借骑兵优势,对红军尾随穷追。“马步芳的所谓兵法,就是以优势兵力,对没有骑兵辅助的红军进行穷追,像狗一样叼住不放,红军虽日夜行军,走在前面,但马军总是紧跟追赶,使红军奔走疲劳”,“无休整时间,甚至连吃饭、休息时间,亦不易得。有时刚刚将饭做好,而马匪骑兵赶到,即须立时应战"。比如,在山丹与大马营之间,张掖与沙河堡之间,西路军总部机关部分人员和30军的伤病员,以及执行后卫任务的部队,被马家军骑兵追上,牺牲很大。这样的情景,在河西走廊各个战场,发生了无数次,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损失最大的就是自卫能力最弱的伤病员、妇女和机关人员。
在安西,由于错误的攻城决策所致,左支队仅存的850多人,又遭到马家军刘呈德团的追击。当时刘呈德从安西城下一直追了100多里,到红柳园附近。在这一段急行军中,红军同样没有得到一点休息和吃饭的机会。疲困饥渴至极的红军战士且战且走,300多人牺牲在大漠戈壁之中,100多人被俘,最后只剩下400余人到达新疆。
3、人海战术,蜂拥进攻。马家军在同西路军的战斗中,知道红军火炮极少,主要以机枪为火力骨干,后来又发现红军子弹稀缺,机枪也不能发挥应有的威力,于是驱使手持大刀长矛的民团打头阵,消耗红军的弹药,正规军则在后面督战并趁机发展进攻。
西路军被迫撤出倪家营子之后,转移到了三道柳沟一带,驻扎在东西长10里,南北宽1里的村子里。马家军集中兵力,在机枪、山炮的掩护下,无队形,无层次,一窝蜂地向红军阵地猛扑。从1937年3月7日起,一连5天,马元海集中马彪、马朴、马禄、韩起功、韩起禄等旅和刘呈德、马步銮、马忠义、马贵、马兴泰、马得胜等团数万之众,仍采用集团冲击方式向红军发起强攻。 经过连日苦战,红军伤亡较大,又无粮缺水,被迫于11日夜向南突围转向祁连山区。
由此可见,马家军能够获胜,凭借的是机动速度快和兵力雄厚两大优势,如果西路军有稳定的后勤供应,粮食弹药有充足的保障,结局绝不至此!徐向前就曾经对高岗说过:“说实在话,西路军只要有个炮兵团,马家军再增加一倍,都不够我们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