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曹操:三国时期的智勇英雄
曹操,作为三国时期的杰出人物,不仅被誉为英雄,更是一位在人生赛场上屡次取胜的赢家。他以一己之力成功灭掉了袁绍、袁术、吕布、刘琮、张绣、张鲁、韩遂以及马腾(超)等七个半强大的诸侯。为何有半个?原因在于马腾与其儿子马超,虽然在曹操的打击下马腾未能幸存,但马超却背弃曹操归顺刘备。这使得马超成为曹操的心头痛,堪称曹操人生路上的一块绊脚石。
曹操对手众多,赞扬的有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 还有刘备:“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 他对袁绍的评价则充满鄙视:“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适足以为吾奉也。” 曹操将袁绍视为自己的仓库,认为袁绍的一切最终都将归于他所有。
然而,唯独对马超的评价最为特殊,透露着曹操的恐惧和忧虑。马超不仅在战场上让曹操“割须剔袍”,更是在曹操与马超的一战中留下深远的影响,堪称第二个“赤壁大战”。赤壁大战奠定了三国格局,但格局形成仍有变数。例如,在刘备进攻川之前,曹操如能提前发动汉中战役,夺取汉中,将影响赤壁大战后的局势。然而,曹操错失了这一良机,因为他不仅要防范残存的马超势力,还需要时间修整。于是,张松趁机崛起,刘备趁虚而入川,导致曹操只能将目标转向东吴,因为他知道进攻刘备必然引来东吴的援军,而攻击东吴则让刘备束手无策。曹操明智地选择了后者,然而最终却让刘备得利。
二、刘备:对马超的忌惮
公元212年,马超虽然在战场上遭遇失败,但迅速恢复并重新组织残部。张鲁为防曹操进攻,派兵支援马超,马超再度杀回凉州,这使得曹操异常忧虑。曹操之所以如此害怕马超,源于他在八月攻占冀城,击败夏侯渊的战绩。夏侯渊在战败后两年内一直不敢再向西进军,畏惧马超的威势。然而,马超虽然勇猛,却缺乏谋略,最终在部下的背叛中失去了冀城,妻儿惨遭杀害,只得投奔张鲁。尽管在刘备麾下地位较高,被封为骠骑将军,但刘备对他始终心存忌惮。
刘备对马超的忌惮,表现在他对汉中王封号的安排上。最初,刘备封马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而“临沮”却是关羽所辖的荆州地区。这引发了刘备与关羽之间的权力纷争,关羽明显在荆州担任一把手,而刘备似乎倾向于用马超来制衡关羽。然而,关羽和张飞对马超的不敬态度却使刘备深感棘手,最终刘备采取了让马超改称“主公”的手段来化解危机。这一事件发生在刘备集团短暂进驻临沮之际,刘备因荆州问题与孙权关系僵化,进行了一场“预测蜀、吴是否会发生战争”的军事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马超的无礼言行引起了关羽和张飞的极大愤怒,几乎导致了马超的灭顶之灾。而刘备也因此意识到,马超不仅受到他的忌惮,还备受关羽等人的排斥。这使得马超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变得无法逃避。
三、马超:胜败经历与命运之谜
公元212年,马超再次战败,但他并未气馁,迅速恢复力量,得到张鲁的支援,准备再度振兴凉州。然而,张鲁计划将女儿嫁给马超,却在部下的反对下搁置了计划。这让马超深感自己是寄人篱下,于是他向张鲁借兵,试图重新夺回凉州。然而,夏侯渊和张郃联手阻击,马超只得再次退回汉中,沦为张鲁的“庇护对象”。
曹操发动对东吴的战争,刘备为了荆州之争,与刘璋产生分歧,导致两人短暂交恶。这也是曹操乘机东征的契机。然而,刘璋并未给予充分的援助,刘备因此借机与刘璋翻脸,并在公元214年兵临成都城下。同时,张鲁为了让马超为己所用,准备将女儿许配给他。然而,部下的反对和马超的借兵行动遭遇失败,使得马超再次回到汉中,投奔张鲁。与此同时,刘备在川陕之间展开严苛的争斗,最终将成都纳入囊中。
在刘备手下,马超的官职虽然最高,被封为骠骑将军,但刘备对他的忌惮使得马超并未获得实际的权力,他始终受到刘备的限制。刘备甚至在封号上有意安排马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将临沮置于关羽统辖的荆州地界内。这引起了刘备与关羽之间的权力争夺,最终导致了关羽对马超的不满和敌意。
总体来说,马超在历经战败和归降刘备七年后,最终郁郁而终,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同时也受到了历史大潮的牵制,使得他的命运充满了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