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是王近山,那么孔捷、赵刚、楚云飞呢?
小说《亮剑》,是作家都梁以自己丰富的军旅生活实践,和严谨的创作态度写就的惊世之作,他在突破革命历史题材“高”、“大、“全"人物形象的桎梏的同时,借助跌宕起伏的情节结构、精彩的战争片段、粗犷典型的人物个性,真实地展示了以李云龙为代表的贫苦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挣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在战火的铸造和洗礼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我军一大批高级将领的形象。
人们不禁要问,李云龙的原型是谁?孔捷、赵刚、李云飞的原型又是谁呢?下面就来为大家一一解答。
李云龙的原型是王近山将军,这一点,相信很多人都知道。
作家之所以这样处理李云龙这一形象,主要是源于对全体中华儿女英勇抗击日寇侵略的民族精神的讴歌,小说中的李云龙形象既以王近山将军为原型,又融合了人民军队中众多高级将领的特质。
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是我军战胜一切外来侵略的制胜法宝。
孔捷原型:肖全夫将军
肖全夫将军,生于1916年,安徽金寨人,1930年参加红军。
抗日战争中,他曾任晋察冀17军分区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肖全夫任东北野战军9纵26师师长、46军137师师长等职务。他指挥作战注重讲求战争谋略和技巧,多谋善断,是一名智勇双全的战将。
1948年11月率137师最先突破了天津城防。1952年入朝参战,1954年入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后任沈阳军区副参谋长。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69年2月,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时,指挥了珍宝岛战役。
小说中的少将孔捷就取材于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的肖全夫将军,其理论依据有七:
第一,籍贯相符;第二,红四方面军出身;第三,抗战时在晋察冀根据地与日寇作战;第四,抗战后都率部队出关,成为“东野"的雄师;第五,参加了抗美援朝;第六,1954年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第七,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即肖全夫将军指挥了1969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与《亮剑》惊人一致。
“孔捷”这一人物的成功挖掘,丰富了人们对共和国元帅大将以外的其他开国元勋的认知。
赵刚原型:我党培养的优秀政工干部
赵刚不平凡的经历、英武的气质、硬朗的作派、卓越的战斗素养,在现实生活中是极罕见的,与李云龙等“另类英雄”相比,他的形象更加高大而夺目。
他的原型并不特指某个人,而是整个参加“一二九”运动的革命者的综合体现。
这些革命者多出自豪门,有着优越的家庭环境,受过良好的教育。面对民族危亡,他们放弃了原本奢华安逸的生活,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成为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中的中坚力量。
他们不但从思想上武装了这支大多由劳苦大众组成的队伍,更用他们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支撑着这支军队的灵魂。
或许,与骁勇的将军相比,他们少了几分军人本应有的血腥与杀戮,但却多了几分文人的儒雅与睿智。
作为政工干部,他们协助军事主官的工作,或许因此并不为人所知,但他们以超群的人格魅力、精辟的战前动员、卓越的协调能力,使他们的部队所向披靡。
他们肩膀上或许没有金色的军衔,他们的胸前或许没有耀眼的勋章,他们的名字或许也不会镌刻在英雄纪念碑上,但他们同样是历史天空中耀眼的明星。
楚云飞原型:杜聿明、卫立煌等一大批国民党高级将领
这些将领均出身于黄埔军校等著名军校,从一出场,其举手投足间就流露出职业军人的威严与自信、智慧与胆识、气质和风度。作为职业军人,他们坚信“军人应以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为己任”,他们代表的是一个群体——国军精英。
这些精英们受过严格正规的军事训练且具有良好的素养,才华横溢,志向高远,集军人的骁勇和男人的睿智于一身。
面对日寇的入侵,他们义无反顾地开赴疆场,与日寇殊死搏斗,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民族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成为抗战英雄。
但在接踵而至的那场关于中国命运的战争中,他们却背离人民的意愿,于是昔日的辉煌散去,成为人民的罪人。但不可否认,在面对外敌入侵时,他们同样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同样为民族的独立付出了血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