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之后,俄罗斯意识到在欧洲的持续争斗无法持续,决定转移注意力以恢复国力。此时,俄国将其扩张的目标转向了远东。
早在1689年和1728年,俄国已与清朝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明确了双方在东北和中部的边界。虽然按照这些条约,俄国本应无权再向东扩张,但随着清朝势力的减弱,俄国便不顾这些条约的约束,强行占领了外东北地区超过一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同时,俄国也向中亚地区推进其势力。在欧洲无法与英国和法国这些列强抗衡的情况下,俄国找到了新的对手:中亚的一些较小的汗国。
自1859年至1885年,俄国成功征服了中亚地区。到了20世纪的中后期,全球较好的海岸线地区基本已被英法等传统强国所占据。俄国的殖民地主要位于寒冷且人烟稀少的西伯利亚,这些地区与俄国本土接壤,英法对此并不感兴趣。
由于英国和法国都是海洋强国,他们更偏好靠近海洋的殖民地,如印度、缅甸、越南和伊朗等地,还有在奥斯曼帝国崩溃后的中东地区如叙利亚和伊拉克等。相比之下,俄国的海军力量较弱,因此只能选择陆地扩张。从现在的视角来看,这种策略似乎是无意中的便宜占据,因为海洋殖民地迟早会独立,如美国和加拿大等。
而与俄国本土相连的俄国殖民地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大多没有获得独立,这也是今天俄罗斯领土面积世界第一的原因。
然而,关于中亚的400万平方公里,俄国的统治却是昙花一现。从1859年开始,俄国便在中亚地区扩张。他们首先消灭了哈萨克汗国,接着在1864年攻占塔什干等地。清朝因内乱无力抵抗,于1864年被迫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让了外西北的44万平方公里。1868年至1877年,俄国继续征服中亚其他地区,如浩罕汗国和布哈拉汗国。1871年,俄国还趁机占领了伊犁。
为了巩固在中亚的统治,俄国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措施,对所有反抗起义的民众实施残酷镇压。
尽管中亚民众对俄国统治极不满意,但由于武器装备的巨大差距,俄国最终还是征服了这片4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将其势力拓展到了阿富汗边境。
苏联时期,中亚依然是苏联的一部分。为了加强与欧洲本土的联系,俄国修建了大量铁路,包括中亚铁路,以控制这一地区。中亚铁路从1879年开始建设,至1901年基本完成,为今天的中欧班列中亚段奠定了基础。
除了铁路建设,俄国还大量移民俄族人到中亚,尤其是哈萨克地区。这些移民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至今仍对当地社会有深远影响。例如,在当前的哈萨克斯坦,有相当一部分的俄族人口。
1917年沙俄政府垮台后,这些中亚地区的命运引发了关注。尽管在沙俄时期某些汗国如希瓦汗国和布哈拉汗国还被保留了下来,但到了1920年,这些地区被苏联正式吞并,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在苏联时期,中亚的加盟共和国如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逐渐形成,并在1936年基本定型。这些地区虽然在苏联的体制下保持了一定的自治权,但从本质上仍是俄罗斯的控制下。
苏联解体后,1991年,俄罗斯面临严重的经济困境,不得不放弃对中亚五国的控制。这一决定部分是由于俄罗斯无力继续补贴这些地区的经济。此外,中亚五国的主要宗教是伊斯兰教,与俄罗斯的东正教存在较大差异,这在文化和宗教上造成了难以克服的隔阂。
经济的负担、宗教的差异以及政治结构的变化促使俄罗斯最终决定放手。尽管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地理位置,但这些因素并未足以促使俄罗斯保持其对这些地区的控制。
自从放弃中亚以来,俄罗斯逐渐恢复了经济力量,并在新的全球政治格局中寻求重新定位。中亚国家的独立也促使这些国家开始自我发展,尽管它们与俄罗斯以及其他地区国家的关系仍充满复杂性和挑战。如今,俄罗斯仍试图通过各种政治和经济手段在中亚保持一定的影响力,但已经无法像苏联时期那样直接控制这些地区。#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