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天酣战上甘岭,动地英雄黄继光。五大攻防强较量,‘三八’界线展磋商。”
1951年,朝鲜半岛风云四起,金日成遭美国建“联合国军”凶猛反扑,朝鲜告危,急忙向中国求助。为巩固新中国政权,彭总将军领命率一众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趟过鸭绿江,支援朝鲜作战,彭大将军威风不减当年。
然而,当战争进入尾声时,彭大将军领命归国,自中央军委主持日常事务,临走时,鹏老钦定了代理司令邓华全权负责战争事务,后者不负众望凯旋归来,后来为何默默无闻?
一、流动的志愿军司令
朝鲜战争是一场意外,出乎朝鲜北部军委的预料,更出乎中国政府的预料,前者一心统一朝鲜半岛,却忽视了二战之后美国整体军力的强盛,想借着二战东风迅速解决岛上事务,谁知被美国率领的“联合国军”一举反扑,惶惶如丧家之犬。
朝鲜战争是中国建国后面临的第一个烂摊子,鸭绿江以西便是中国之东北,让人怎么袖手旁观。危急存亡之秋,彭总率领浩浩荡荡的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跨过鸭绿江,展开了中国人民国外抗美的战争。
作为开国大将军,彭总老将军一生之中领兵无数,战功无数,身上伤病更是无数。拖着一个伤痕累累的去躯壳,彭总意气风发,沙场点兵。
1952年1月,此时正还处于战争的第一阶段。一日,美军5个军60个师23万余人像洪水猛兽一般向志愿军扑来,彭将军将志愿军分为东西两线,西线以防御为主,而东线则实行诱敌深入的战略,在原州、横城大败美军,而东线的指挥者便是邓华。
一周之后,韩军也开始集结并向北推进,美军卷土重来,持续向横城发起猛烈的进攻,而邓华则命令第42军主力死守注邑山等地,另外还派遣两个师进行支援,再一次守住了东线。可见邓华的指挥能力是不一般的。
数日之后,“联合国军”再一次集结,规模要比之前更加壮大,东线的将士遭遇了多次战斗已经疲惫不已,更何况敌军还要强渡汉江,志愿军中朝部队不得已进入战略防守阶段,志愿军岌岌可危。
战事告急,彭总急电邓华,邓华连夜赶往彭将军处。彭将军告知邓华,志愿军目前已经遭遇了入朝以来最大的危机,作战士兵人数严重不足,补给也迟迟不到位,尽管将士们抗美热情高涨,但总还是要考虑实际情况,因此彭将军要回中央请示。
实际上,彭总返回北京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身体已经每况愈下了,头顶上的瘤子需要尽快切除,此前彭将军已经支撑良久,再不治疗就要危及生命。就这样,指挥的重担落在了邓华身上。
然而,朝鲜战场不是还有陈赓、宋时轮吗?为何会轮到邓华?
二、彭总钦定之人才
抗美援朝之时,邓华正值壮年,时年41岁。而24年前的邓华还是一个无名小卒,他怀着热切的报国之情,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开始他只是作为文官在党内工作,而解放战争成就了他的名声。
1947年的四平攻坚战,共产党东联以2个纵队的规模进攻陈明仁部下总共3.5万余人,后者佯装撤退,企图将东联2个师包围以歼灭,时任辽宁纵队司令员的邓华建议增加一个师,这才粉碎了陈明仁的计谋,歼敌1.6万人。
在1948年的辽沈战役中,东野动用了三分之一的兵力进攻锦州的10万军队,这也犯了四平攻坚战的错误,低估了对方的实力,在这种情况下,邓华再次请求增加6个师,最终攻下了锦州,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1948年平津战役时期,邓华不同意上头的指示,认为塘沽属于盐碱地,并不适合作战,相比之下,直接攻取天津城更好,这为威慑北平打下了良好基础。
彭将军对于邓华的才能了然于胸,这才在一开始入朝之时让邓华担任第一副司令员。事实上,邓华并没有安然接受这一人事安排,而是强力让贤,屡次以个人名义要求调任,但彭总再三斟酌考量后,决定留下邓华。
如今,彭总意欲归国,朝鲜战场自然而然要交给邓华打理了。时间会证明,邓华是最合适的人选。
美军负责人麦克阿瑟被李奇微顶替后,采用了“磁性战术”和“火海战术”,给志愿军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通过反复钻研,邓华得出了破解之法:快打快撤抓一把,拉锯式反复争夺轮番歼敌,运动防御打敌反扑。效果良好。
在邓华的指挥下,朝鲜战场捷报频传。1954年,邓华功成归国。
三、庐山风波
归国后的邓华风光无限,可惜国内的政治风波让这位将军蒙受了冤屈。
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正如火如荼,迫切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国人民犯了错误,在“三面红旗”的指引下,产生了“浮夸风”问题。针对经济建设之中出现的问题,彭总向中央提出了谏言。
主席将彭将军的信放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讨论,原本是一片赞同之势,谁知随即便遭到批判。彭将军面临被撤职的风险,而邓华因为曾经担任过志愿军的副司令,自然也就受了牵连。尽管主席给邓华留了一线生机,污名总是除不掉的。
经历了二十年的等待,邓华在1980年迎来了平反之年,然而却没有撑到最后一刻。弥留之际,邓华老先生心心念念的,仍然是中国人民。
小结:
浩浩中华,英雄辈出,暮年蒙冤,临表涕零。
邓华将军一生,担得上光明磊落,无愧于党和人民。默默无闻只是当年,光辉事迹人民心中留。
参考资料:《将帅诗词》《毛泽东与军事人物的交往》《西柏坡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