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再次挑起内战,向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受挫后,蒋介石即收缩兵力,对我山东解放区、陕甘宁边区实施重点进攻。
1947年3月17日,胡宗南亲自率领两个整编军大举进攻延安。党中央、毛主席审时度势,于18日傍晚撤离了延安。此时,对于党中央是留在陕北,还是撤离到别的解放区,中央书记处的毛主席等五位书记还没有商讨。
但是,毛主席似乎早已下定了决心。当时在延安的王震同志要返回部队,向毛主席告别时,毛主席对他说:“我和你们一起坚持在陕北斗争,不打败胡宗南,绝不过黄河。”
毛主席和王震将军(图像)
离开延安后,毛主席率领中央机关先后转战到王家坪、枣林子沟时,书记处的五位书记对党中央的去向进行过两次讨论。
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同志坚决主张党中央撤离陕北,转移到安全地带。
其理由很明确:留守在陕北的我军仅有两万多人,而入侵的国民党军队多达二十余万,敌我悬殊太大!而且,党中央直属的警卫团仅有约四百人,党中央、毛主席的安全没有保障!
但是,毛主席不这么看,他认为:我毛泽东不能离开陕北,党中央最好也不离开陕北。只有这样,才能牵制住胡宗南的大军,才能减轻我军在其它战场上的压力,才能更多地消灭敌人,对我们的整个战局是极为有利的!
表明自己态度的毛主席(图像)
最终,五大书记研究决定:毛主席、周副主席、任弼时同志继续坐阵陕北,主持中央工作,指挥陕北及我军其它战场上的军事斗争。朱老总、刘少奇同志离开陕北,前往华北,担负“中央委托的任务”。
随之,毛主席率领留守陕北的中央机关开始了艰难困苦的、转战陕北的征程。
当国民党整编二十九军军长刘勘率领四个半旅,由西向东进攻我党中央的临时驻地王家湾时,毛主席决定向西转移。
但是,任弼时同志不同意,他认为,西去非常危险,应该向东转移。其理由主要是:其一,留守陕北的我军主力部队虽然在西部,但远在陇东,无法得到他们的救援。
任弼时同志(图像)
其二,如果往西去,遭遇了刘勘所部,党中央直属的近四百人的警卫部队,是难以抗击敌军的。即使遭遇不了刘勘所部,西部还有马鸿逵的八个兵团。那时,党中央将会因运动空间狭小,而容易被敌军围困。
其三,越往西去,人烟越少,环境越差,后勤难以保障。总之,西去,简就是羊入虎口,自寻绝路!因此,应该东进。届时,如果出现不利的情况,还可以东渡黄河,摆脱困境。
毛主席不这么看,更不同意东渡黄河。任弼时同志所讲的这些不能西进的理由,他也非常清楚。但是,向东转移,有一个极大的隐患在等待着,更加不安全。
这时,毛主席吸了口烟,看了看有些激动的任弼时同志,冷静地解释道:向东转移,我们会钻入敌人设下的圈套。
国民党将领刘勘(图像)
因为,刘勘认准我们不会向远在几百里之外的我军主力靠拢,定会东进。所以,他会全力向东追击我们。
再者,根据我们掌握的敌情来看,南面的敌人已经准备在东面阻击我们。到时,我们即使不因他们的夹击而被消灭,也有可能被他们强行赶过黄河。
那样,我们牵制胡宗南大军于陕北的战略目的就难以实现了,这是极其得不偿失的!
在毛主席与任弼时同志争论的过程中,周副主席也在思考着中央机关的去向。如果东渡黄河而去,虽然相对安全了,但不如留在陕北的作用大。于是,周副主席建议,先向北运动,然后再向西北转移,暂时不过黄河。
毛主席与周副主席(图像)
最终,毛主席、任弼时同志同意了周副主席的建议。
刘勘率领大军向东扑空,得知毛主席的行动方向后,立即掉头紧紧跟踪而来。
当毛主席一行来到天赐湾,稍作休整时,他对大家说:如果敌人上山追击我们,我们就马上离开;如果敌人只是顺着山沟行动,我们就可以不管他们,放心地住下来,好好休息一下。我估计,敌人并没有发现我们。
路途中休息的毛主席(图像)
在人们紧张的戒备中,跟踪而来的刘勘所部,果然顺山沟而去。
这时,毛主席看了看疑惑不解的大家,指着地图说道:我们所在的这个部位,是胡宗南与马鸿逵防线的结合部,他们都想保存自己的实力,谁都不愿意耗损个人的兵力。于是,我们就占了光、得了个便宜。
为了确保牵制敌军于陕北的战略目的的实现,毛主席有时故意在白天行动,以便让敌人知道:毛泽东仍在陕北!
当蒋介石得知毛主席还在陕北时,立即驾临延安,召开军事会议,亲自部署“围剿”行动。他命令董钊、刘勘率领大军“尾追毛泽东”。
蒋介石在延安(图像)
如此一来,留守陕北的中央机关的处境就更加艰难了。他们翻山越岭,夜行晓宿,不停地艰苦地跋涉着。但毛主席他们是苦在身上,高兴在心里——不仅束缚住了胡宗南,连蒋介石也被调动了。
1947年8月16日,刘勘大军逼近了来到神泉堡附近的中央机关,情况非常危急。于是,任弼时同志立足党中央、毛主席的安危,又建议立即东渡黄河,以脱离险境。
这时,就连原先一直赞成不过黄河的周副主席,也着急地劝毛主席赶快过黄河。但是,毛主席认为还不到时候,仍然坚持不过黄河。随之,中央机关在中央警卫团的掩护下,沿着黄河北上。
征途中的毛主席(图像)
刘勘在黄河边上扑空后,立即沿着毛主席的去向猛追。此时,另一只由钟松率领的敌军也追逼过来,将中央机关夹了在当中。
这时,沿着黄河北上的中央机关,被因山洪爆发而水势凶猛的佳芦河(黄河支流)阻挡住了去路。前有大河,后有追兵,情况可谓凶险至极!
值此万分危急的关头,周副主席、任弼时同志亲自组织机关工作人员、警卫战士及当地民众搭建浮桥。
浮桥架设完成后,毛主席从容地渡佳芦河而去,继续率领着几百人的中央机关队伍、几百人的警卫队伍,转战在陕北大地上;继续实现着既定的战略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历史巨人毛泽东》、《毛泽东大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