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抗日名将,一生不曾反共,临终抢救时,医生发现他胸前伤痕累累
提起关麟征,很多人不是很熟悉,他是黄埔军校将领中第一个抗日英雄,也是国民党军中唯一的常胜将军,东征、北伐、抗日,打仗猛如虎,而且每战必胜。
那么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仅举一个例子,大家就可以明白。
黄埔军校毕业后,关麟征任教导一团排长参加校军东征战役,淡水之战时弹穿腿部,他仍镇定自若,笑说:“脑袋还在,仍可杀敌。”
这只是关麟征将军生涯中的一件小事,他还有很多的辉煌时刻。
1933年2月,关麟征已升任为25师师长,随所在的17军开赴长城古北口抗日。
3月9日在到达密云以北的石匣镇时,就收到何应钦的命令:“停止前进,就地待命。”
他审时度势,毅然“抗命”,因为古北口是军事要塞,万一失守,则南天门防线就将不保,又将危及友军,威胁平津,所以他立即率部到古北口前线接防。
为了夺取潮河支流对岸高地的有利制高点,他亲率149团猛烈地反击日军,短兵相接,战斗十分惨烈。敌人的枪榴弹把关麟征炸伤5处,浑身是血。
关麟征身边有10余个士兵壮烈牺牲,他仍力战不退,从容指挥全师官兵英勇杀敌,终于歼敌2000余人,占领了高地。国民政府鉴于关麟征战功卓著,奖给青天白日勋章一枚。
从此,日寇遇到关麟征,畏之如虎;而关麟征血战古北口的事迹,广为群众称赞。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关麟征已升任52军军长。他率领全军在平汉线北段从事抗战,并转战山东、河南抗日战场,打得日寇从邯郸、武安等地败退。
关善用夜战,对敌强攻硬打,放火、炮轰,打得日寇昼夜不安,狼狈地向枣庄、峄县逃窜。 在台儿庄大捷后,关麟征又升任32军团军团长。
曾和他激战过的日寇将领板垣征四郎说:“关麟征的一个军相当于中国普通军队的十个军。”
蒋介石在武汉珞珈山军官训练团的会议上说:“中国军队如果都像52军那样战斗力强,打败日本军队是不成问题的。”
国内军事评论家也赞誉关麟征是“关铁拳”。
在台儿庄大捷后,关率部参加了邳北防御战,伏击日军,大获全胜。
着重要提的一点是,关麟征没有参加过内战。
在抗战胜利后,原拟调关到东北任9省保安司令长官,由于陈诚设置障碍,使关未能赴任。
1948年8月,在江河日下的形势下,蒋介石这时又想起关麟征,并请他出任陆军总司令,以挽回败局。报纸上已公布,关麟征也拜会了顾祝同,商讨交接事宜,但国防部以“溪口电话手令遗失”为借口,使关麟征无法就职。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在李宗仁登上总统宝座后,关麟征见国民党气数已定,便宣布辞职,退出军界,随后将一家老小送至香港定居。
1948年11月,他在其夫人张某等人的陪同下,由成都乘飞机去台湾。途中飞机在香港停留加油时,他告诉同机朋友,借要去探望在香港生病的父亲,随后再去台湾,因而便与夫人同下飞机。
就这样他躲过了特务的监视,从此在香港当了寓公。
在香港期间,关麟征深居简出,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不会见新闻记者,不发表任何言论,更不会见军界故旧和参加黄埔师生聚会,过着“隐士”生活。
关虽隐居香港,但很关心祖国建设,思念故乡亲人。1979年5月,其妹关梧枝去港探亲,他异常高兴,很爱听他妹妹叙说大陆解放后的变化。他一再对关梧枝说:“我是炎黄子孙,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啊!”
1980年8月1日,关麟征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病逝于香港伊丽莎白医院,享年75岁。
医生护士在抢救中发现他胸前伤痕累累,关夫人向医生说:“这些伤痕全是他抗日浴血奋战所留。”
黄埔一期毕业的徐向前元帅得知关麟征去世,立即给其家属发了唁电:“噩耗传来,至为悲痛,黄埔同窗,怀念不已,特此致哀,诸斋节哀。”
黄埔军校出身的一代抗日名将关麟征没有反共,这是他能够得到人民谅解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