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时代,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唐太宗也因此被尊奉为“千古帝范”。除了唐太宗之外,在“贞观之治”中发挥关键作用的魏征也被备受后世士人的推崇,被尊为“千古第一诤臣”。
但如果按照宋后理学推崇的“忠义”来说,魏征一生换了六个主君(元宝藏、李密、李渊、窦建德、李建成、李世民),这属于明显的“不忠”。但奇怪的是,无论当时还是后世却很少有人指责魏征“不忠”,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魏征没有一次更换主君是自己主动的。魏征从元宝藏换成李密,是因为元宝藏自己投奔了李密;从李密换成李渊,是李密自己投奔了李渊;从李建成换成李世民,是因为李建成被李世民干掉了,魏征也是无奈。
其次,在为每位主君效力时,尽职的魏征都提出过切中要害的建议,但总是不被采纳。在李密麾下时,魏征就提出我方优势是粮多,应和王世充打“消耗战”,不要正面交战。结果不听的李密惨败于王世充,只得去投奔李渊。
在武德太子之争中,魏征多次建议李建成在肉体上除掉李世民。直到“玄武门之变”之前,魏征还提醒李建成一定要注意李世民阵营可能会发动的绝地反击。如果李建成听了魏征的建议,“玄武门之变”恐怕就是另一种结果了。
最后,魏征在“贞观之治”中的成就堪称儒家的“千古楷模”,与唐太宗一起缔造了中国前所未有的“仁政”,造福于万民。在儒家思想体系中,“仁”要高于“忠”,对天下的贡献要胜过个人的道德素养,孔子就是以此夸赞管仲的。
魏征在“仁”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忠”上的问题自然是“瑕不掩瑜”了。况且魏征的“不忠”并不是他的本意,而是乱世的无奈时局导致的,所以后世自然没什么人指责魏征“不忠”了。
下一篇:原创 拜托,别再假设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