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2月中旬,正在晋西南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115师343旅,向交口县和灵石县交界处的双池镇行军时,和日军发生了一场遭遇战。
343旅是八路军精锐,下辖两个团。这一战,343旅的出场名单堪称“豪华”,旅长陈光、政委肖华、参谋长陈士榘;685团团长杨得志、686团团长李天佑、政委杨勇等人悉数登场。除了陈光去世稍早,其他几位后来不是上将就是中将。
115师直属工兵营营长王耀南也参加了这次战斗。如果不是王耀南及时发现了敌情并迅速做出部署,八路军的损失就大了。
开国少将王耀南,老家江西萍乡,是我军的工兵创始人,被毛主席称为“工兵专家”。这和他的早年的经历有关。他家里开过鞭炮作坊,自小熟悉鞭炮制作,后来在安源煤矿当过童工,天天和炸药打交道。
参加红军后,王耀南的技能派上了大用场,成为我军工兵的顶梁柱。他也擅长修筑工事、架桥,有着“工兵王”、“爆破王”、“地雷王”等称号。抗战初期,八路军急需工兵人才,三大主力师争抢王耀南和他的工兵队伍,以至于七八百人的工兵营一度只剩下一百多人。
1938年2月20日,王耀南带领刚补充的工兵营,从晋西战场勘察和学习结束后,赶往双池镇,准备跟343旅汇合。21日,工兵营过了隰县的紫荆山,路遇被打散的国军部队。他们说,前方有很多鬼子兵。
王耀南立即命令侦察排去搞清楚情况,同时一边带队前进,一边查看地形,准备战斗。刚过双池镇的川口村,侦察兵报告说,前面确实有很多鬼子,约一千多人,正从双池镇向川口村的方向迎面而来。
侦察员还报告,343旅先头部队就在附近不远处,和工兵营同向而行。王耀南不敢耽搁,亲自去343旅通报敌情。
当时343旅有5000余人,行军时,队伍拉开很长。参谋长陈士榘带领旅部及685团的两个营作为前锋,走在最前面。王耀南急匆匆找到陈世渠,告诉他前面有鬼子部队,可陈士榘根本不信,因为343旅的侦察员没有发现敌情。
陈士榘说,鬼子携带重装备,如果从双池方向过来,不可能走小路,肯定要经过大麦郊,大麦郊有我军把守,有鬼子的话早来报告了。王耀南说,不管怎么样,我们的侦查员确实发现了敌人,不能大意。
王耀南虽然是营长,还是115师工兵主任,级别也不低,再三强调前方危险。而陈士榘满不在乎,认为王耀南的情报不准,没好气地说:“同志,走你的路吧!”
说罢,陈士榘继续带队前进,王耀南无可奈何,只好回去追工兵营。在川口村附近,有一个河滩,前面是缓坡,一边是小山,山坡下还有几个窑洞。王耀南判断,既然鬼子抄小路,非经过这里不可,就命令工兵营就地展开,迅速挖工事、埋地雷。
工兵营正在忙活,前方传来枪声,343旅前锋已经和敌人交上火了。不一会儿,后续部队686团团长李天佑带着部队跑步前进,到了河滩一带,要去增援陈士榘部。
王耀南却阻止李天佑向前,说我军武器太差,贸然上去,损失会很大,不如就在河滩抢占阵地,前锋部队作战经验丰富,且战且退,暂时能顶住。
说话中间,旅长陈光和685团团长杨得志带着团部及1营也到了。陈旅长和两位团长都同意王耀南的建议,决定让685团防守河滩阵地,686团和工兵营依托山体部署,先站稳脚跟再说。
这边抢修阵地时,343旅先头部队已经撤回来了,陈士榘还挂了彩。敌人是日军精锐20师团一部,约1500人。八路军一般不跟日军打硬仗,毕竟双方武器装备相差悬殊,343旅兵力占优,但是没有炮。根据情报,应该只有这一股敌人来犯,陈光等首长决定跟鬼子打一场。
日军很快追上来了,刚到河滩阵地附近,就踩了地雷,死伤二三十人,我军扔的手榴弹也飞进了敌群。王耀南工兵营用的地雷不是普通的“土地雷”,而是用阎锡山部队的臼炮炮弹改装的,威力很大。
日军吃了一惊,稍稍退却,又迅速组织进攻。其炮兵也到了,试探性轰击河滩和山坡。所幸八路军已经挖了战壕,工兵营还在山坡后面挖了防炮洞,损失不大。
山坡后埋伏的八路军还在抢挖工事,一开始日军摸不清虚实,兵分两路,试图包围河滩阵地。一股日军爬到了半山坡,八路军突然开火,手榴弹乱飞,敌人溃退了。686团1营和2营发起反冲锋,缴获了几挺“歪把子机枪”和几千发子弹。
日军发现遇见了八路军大部队,开始进行猛烈的炮火准备,山上的八路军躲进了防炮洞。炮声一停,日军又开始冲锋。河滩阵地的战斗很激烈,敌人想占领山坡下的窑洞,夹击八路军。李天佑发现了敌人的企图,让机枪手封锁河滩阵地前面的缓坡,敌人被打退了。
这支日军部队战斗力很强,也很狡猾,几次进攻都试图从八路军的射击死角突破。王耀南回忆说,怪不得之前他们一个联队能在一天之内歼灭阎锡山的晋军一个旅。不过这一次他们遇上了343旅,就无可奈何了。
日军火力占优,但兵力不足。343旅有5000人,然而平均每人才几发子弹,也不可能吃掉敌人。双方几次激烈交手后,形成了相持。
打到天黑,旅长陈光调整了部署,把伤亡较大的旅部及685团2营调到山上,686团一部去河滩阵地挖防御工事。河滩上的工兵营3连损失也比较大,其他3个连争着下去换防。4连长说:“1连和2连是师里的宝贝,丢不得,让我们4连换防吧。”
王耀南同意4连下去,但要求留下优秀的工兵教员张忠国。张忠国是从国军部队过来的,连长也想让他留下,他却坚持要求参加战斗:“全连都上去了,我留下算什么!”王耀南无奈,只好让他随4连去换防。结果张忠国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牺牲了。
到了深夜,战斗的间隙,敌人的阵地突然火光通明,一些日军士兵举着火把,打着手电筒向我军阵地走了过来。陈旅长和王耀南用望远镜一看,有许多鬼子兵两手空空,连枪也没拿,不知道他们要干什么。
杨得志也看见了,跑过来问陈旅长,打不打?陈旅长说,不要开枪,看他们干什么的。那些日军士兵见我军没有开枪,一直走到离我军阵地前很近的地方才停了下来,原来他们是来收尸的。
八路军几位首长在望远镜里发现,日军士兵一看见己方士兵的尸体,就立正敬礼,然后把尸体放在担架上抬走。片刻,又有一队日军打着火把,抬着几十副担架过来了,走到我军阵地前方约100米的地方,放下担架,后退了几十米。陈旅长等人一看,那些担架上是我军反冲锋时牺牲的官兵。
应该是日军感谢我军没有开枪阻止他们收尸,就主动送还了我军战士的遗体。陈旅长见状,下令把附近的日军士兵遗体全部抬到阵地前方,我们的战士也点了火把,总共找到一百多具敌尸。
八路军没有那么多担架,只能用手抬着敌尸,去对方阵地那边交换遗体。日军士兵全都立正敬礼。这样一来,敌我双方比较默契,夜里没有再发生战斗,八路军工兵连夜挖墓坑,把牺牲的战友掩埋了。
天一亮,日军又发起了进攻,打法还是那一套,炮击过后,用机枪掩护步兵冲锋,连续几次攻击都没占到便宜。王耀南说,日军伤亡也不小,补给也成问题,攻击越来越弱。八路军的弹药更是不足,无力再发起反攻,只是坚守阵地,让敌人无机可乘。
陈旅长判断,日军已经没有战意了,也担心我军其他部队增援,最多撑到天黑就该撤了。果然,傍晚时分,日军又发起了一次猛烈的炮击,没有冲锋,而是借着炮火的掩护后撤。八路军没有足够的弹药追击敌人,只好由他去了。
不过,在日军最后一次炮击中,王耀南没有隐蔽好,受了伤,一个警卫员为了掩护他,被炮弹炸死了。
此役,343旅牺牲200多人,伤400多人,毙伤日军200余人。这里不能光看数字对比,八路军没有炮,子弹少得可怜,还能抵挡日军精锐部队两天的进攻,取得这样的战果,足以证明八路军的英勇善战。
从1938年2月到3月,343旅在兑九峪、川口、午城、井沟等地跟日军多次战斗,毙伤日军1500余人,自身更是付出了3500人的巨大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