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黄克诚将军是彭德怀将军毕生最好的挚友,两人共历风雨、同经磨难,在漫长又艰苦的革命岁月里彼此相助彼此温暖,拥有着旁人无法涉足的深厚坚定的革命友谊。
黄克诚将军是著名的新中国开国大将,他于1925年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次年参与北伐战争,之后又在湘南起义中参与和领导永兴年关暴动。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共担任了中共中央军委秘书、国防部部长和解放军总参谋长等多个重要军事领导职务。他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上以刚正不阿、光明磊落、直言不讳而著称,他有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对党组织无比忠诚维护,在军事上独居卓识,因此常常对上级提出及时的意见和质疑,却也为此遭受不少批判甚至降职。
1930年春,黄克诚和同样刚硬倔强、敢于直言真话的湘籍老乡彭德怀相识。当时的彭德怀是红五军的军长,而黄克诚只是一个刚被调遣来红五军担任纵队政委的下属。而彭德怀注意到黄克诚是在一次攻打江西修水县城的行动中。
当时激烈的枪林弹雨中,彭德怀将军在前线通过望远镜看到黄克诚带领的主攻队伍屡屡进攻受挫,就在这样危急紧要、让人火急火燎的关头里,彭德怀看到黄克诚直接操起了一把冷光凌寒的大刀,冒着坚炮利弹带头冲上云梯,一路斩关爬上城墙。这样的榜样作用无疑鼓动了战友们,最后这一战得益于大家的勇猛厮杀而迅速攻占了下来。
虽然这样的行动着实勇猛,但是在战斗中部队的指挥员如果牺牲了对整个战斗就是一种危害性的错误。为此彭德怀严厉批评了黄克诚,他怎么也想象不到黄克诚这样一个看起来文文弱弱,戴着眼镜的小书生在战场上可以转换为那样一个勇敢无畏的猛将。黄克诚因此被彭德怀记住了,许多年后,彭德怀将军还是常常这么说:“修水一战让我知道了黄克诚。“
后来的两人在共事中逐渐彼此了解,黄克诚敢讲善讲真话,坚持真理,绝不察言观色的刚强性格让彭德怀很是欣赏。
在一次党组织大规模的肃反运动中,黄克诚因为曾经经历过第一次的这个行动,深感这样的整风运动不仅给党和军队带来损失,还会伤害到许多无辜被冤枉的同志。他为此强烈地抵制这个运动的进行,此时担任师政委的他用这样的身份维护担保被冤枉的战友显然会引起不满。
很快,他就被判以“同情包庇反革命者,试图破坏肃反运动的罪名遭到了逮捕,并被当时的肃反委员要处以死刑处理。这个消息传到彭德怀将军这里,他立刻亲自跑到了负责人处去对峙怒问,对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可以批判斗争啊!怎么可以随便抓捕、毙决!经过彭德怀的据理力争,黄克诚得以免去死刑,但还是被处以撤职的惩罚。许多年后的一个庐山会议上,黄克诚才知道当年这件事是彭德怀救了自己。
两个人都是血性阳刚、正直率真的性情,他们为追求革命真理而一起奋斗,有相互理论争吵,有相互督促着想。穿越历史的光阴剑影后,他们不仅是患难与共的战友,更成为了相交弥深的挚友。
但后来彭德怀的政治生命却戛然而止,他在“文革“中因遭到批判而含冤逝去。在彭德怀担任上国防部长要职的时候 ,由于声望威慑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他的言行举止都受到了极大关注。黄克诚就常常对他给予警醒,希望他谨慎行事,但后来他的一个提醒竟酿就了让他悔恨不已的错误。
1959年的庐山会议召开在即,黄克诚提醒彭德怀身为政治局委员应该去参加这个毛主席的重要会议。然而彭德怀在会议上掏出的一封给毛主席的信,竟掀起了庐山的风暴,也断送了他的政治生涯,直至坠入那深渊。后来的黄克诚无比痛悔,如果他不让彭德怀参加这个会议,如果他上早一点庐山,也许事情就不会这样了。
结语
之后有许多人让黄克诚和彭德怀保持距离,甚至有人让黄克诚趁这个时候对彭德怀落井下石,但黄克诚始终坚定站在彭德怀的一边。在两人的最后一次见面上,黄克诚抓紧机会问彭德怀:“身体怎么样?“但彭德怀害怕再次连累到他,只急忙悄声阻止:别说话!别说话!谁曾想,这个”交谈“,竟然就是两人被隔离十多年来的唯一一次对话,而彭总的这6个字也是黄克诚听到的最后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