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开国十大元帅们,经常闲暇时叙旧,共同回忆昔日南征北战的时光。一日,聂荣臻元帅对陈毅说道:“如果他要是不牺牲,新四军就会出现两个元帅了!”
令聂荣臻元帅感到惋惜,称之为“新四军第二个可能成为元帅”的人,正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的军长——叶挺。
纵观叶挺的一生,他从1927年南昌起义时就加入我党,成为了红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率领新四军在江南各省进行游击抗战。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后,叶挺被国民党囚禁多年,却从未屈服。1946年出狱后不久,叶挺座机发生空难,至今死因成谜。
叶挺的种种故事,为他一生留下了传奇般的色彩,也让人认为如果叶挺在新中国成立之际还活着,他必将是新四军中诞生的“第二位元帅”。
那么,叶挺的一生究竟有过怎样的功绩?他的牺牲,究竟是一场意外还是阴谋?
今天,本期节目为您讲述:传奇将军——叶挺的一生。
1896年,叶挺出生于广东归善县淡水镇的一户医学世家。幼年的叶挺为人活泼好动,具有鲜明的反叛精神。6岁时,叶挺被送往家乡附近的腾云学堂学习。
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爆发。深受革命感召的叶挺,在学校当众剪掉了象征满清王朝统治的辫子。谁料,学校因此以“不服管教”为由开除了叶挺。革命的火种已经在叶挺的心头种下,在遭学校处分后,年仅16岁的叶挺报考了陆军小学,正式踏上了从军的生涯。
在私塾中学习不怎么上心的叶挺,在进入军校后竟然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1916年,叶挺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至河北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当时,新文化运动正在中国如火如荼地进行,而毗邻河北的北京,恰恰是新文化运动的早期中心。在校期间,叶挺十分喜爱阅读《新青年》杂志,因此他一有机会就给《新青年》杂志的创刊者,也是我党的创始人陈独秀写信,叶挺与革命事业有了人生的第一次交集。
1918年,叶挺从河北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并且在何子渊的推荐下,加入国民党,辅佐孙中山。1920年,孙中山命令叶挺率领军队,攻打桂系军阀莫荣新。在黄皮径一战中,叶挺指挥少数兵力,击溃了超出自己四倍有余的敌人,从此名声大噪,随后被任命为工兵营副营长,成为了国民党军队中一颗冉冉升起的军事新星。
1922年,广东军阀陈炯明发动叛变,指挥军舰炮轰孙中山总统府,叶挺组成警卫团,掩护孙中山夫妇撤离,又一次立下不世之功。1924年国民大革命爆发后,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叶挺被送往苏联进修,在此期间,叶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于同年成为了一名我党的候补党员。
1926年,国民党正式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武力打倒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路军阀。在此期间,叶挺奉命将第四军将三十四团改编为第四军独立团,其中独立团的大部分战士均由我党人士组成。因此,毛主席称赞叶挺时,经常会说:“我党建军的历史,最早要从叶挺的独立团开始说起。”
在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期间,叶挺独立团的表现十分突出。汀泗桥一战中,叶挺率领部队,不顾艰险从小路出发,大破吴佩孚部队,使叶挺独立团一战成名,被人称为“铁军”。
正当叶挺独立团和北伐军队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之际,蒋介石、汪精卫却先后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和拘捕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人,这让叶挺从此彻底与国民党决裂。1927年8月,我党准备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暴力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叶挺也参与其中,并被任命为代理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为我军攻克南昌城付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遗憾的是,由于大城市内敌众我寡,在攻克南昌后不久,叶挺为保存有生力量,就率领军队主动撤出了南昌城,转战江南诸省。此时,周恩来也在起义的途中身患重病,叶挺焦急万分,乔装打扮,将周恩来送往香港,接受治疗,两人从此结下了出生入死的友谊。
在从香港送走周恩来治病后,叶挺从香港转战至广州,领导广州起义。遗憾的是,这次大城市的暴动再次因敌众我寡而已失败告终。叶挺愈发觉得,中国革命的路线,不适合走模仿苏联进行大城市暴动起义的路子。然而,叶挺的这一想法受到了苏联顾问和王明等人的指责。广州起义失败后,叶挺先后辗转香港、马来西亚、日本等各地,苦于难以找到中国革命的出路。
实际上,叶挺的困惑也是当时大多数党员所面临的困惑。直至1927年,毛主席率领一支工农红军,踏上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鲸吞我国东北三省。得知敌寇入侵的叶挺立即决定回国,到澳门暂居。1933年,福州蔡廷锴、蒋光鼐等爱国军人发起“福建事变”,呼吁蒋介石与我党合作,共谋抗日,叶挺应邀加入其中。遗憾的是,这场具有爱国性质的兵变被蒋介石镇压,叶挺只能于1934年再次折返澳门。
在得知叶挺身在澳门后,蒋介石多次派遣说客,邀请叶挺出山相助自己,但均被叶挺严词拒绝。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叶挺在张发奎的引荐下,找到何应钦。叶挺努力劝说,为了中国的抗日大计,应努力促成此次事变的和平解决。但怎奈何应钦利欲熏心,迫不及待地想要取代蒋介石的位置,终使两人不欢而散。
1936年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逐渐开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叶挺到上海会见到了昔日的故友:周恩来,周恩来表示希望能够由叶挺这个军事科班出身的人才来指挥新四军。叶挺欣然同意,同时通电蒋介石,建议将江南各省的红军游击队,整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这就是新四军的由来。
在新四军建成后,叶挺指挥新四军部队,在中国的江南各省南征北战,制定了“向南巩固,向东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在叶挺的指挥下,新四军成功击退了日军数次对皖南革命根据地的扫荡,为新四军日后根据地的巩固和壮大奠定了基础——然而,令叶挺未曾想到的是,一个巨大的阴谋正在悄然展开。
1940年,我军发动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士气。但我军取得的辉煌胜利,也让蒋介石对日渐发展壮大的我党心生忌惮。于是在这年的10月无理要求八路军、新四军等部队需撤离至晋冀鲁豫和陕北地区的抗日革命根据地。我党对这一无理的要求严词拒绝,仅下来新四军撤离至长江以北地区,叶挺率领新四军奉命行军。
然而,新四军在行军至皖南地带期间,却遭到了国民党8万余人的突袭,新四军大部在没有防备敌军的情况下损伤惨重。为保存部队有生力量,叶挺不顾个人安危,只身前往国民党军营进行谈判,从此遭到国民党长达五年之久的扣押,史称“皖南事变”。
在叶挺被关押和囚禁的日子里,他被数次转移至上饶李村、重庆和湖北恩施等多个地方。面对蒋介石的以死威胁和利益诱惑,叶挺不为所动,拒绝蒋介石任何形式的收买。
面对着当时仍然在进行的抗日战争,我党从民族大义的角度出发,对国民党尽可能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抗争,以谈判的方式,试图说服蒋介石释放叶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周恩来几经辗转,在鄂西见到了叶挺,两位故友的相见,让叶挺百感交集。在谈话的过程中,叶挺表达了自己想要重新入党的愿望,这个愿望得到了周恩来的应允。
在此之后,周恩来都不遗余力,说服国民党释放叶挺,并将释放叶挺作为每次同国民党谈判的重要条件之一。1945年10月重庆谈判结束后,国共之间稍有缓和,蒋介石碍于民意,最终于1946年3月同意了释放叶挺的请求。
1946年4月8日,叶挺与博古、王若飞等人乘坐美军顾问提供的C-46运输机,准备从重庆飞往延安。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飞机在途径山西兴县时失事,叶挺同博古、王若飞等党员一同遇难,年仅50岁。
叶挺遇难后的一周,我党在延安为叶挺等遭遇空难的党员举办了盛大而庄重的葬礼,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等人一同出席,面对着老友的故去,周恩来格外痛心。在重庆等地,李公朴、张澜等民主党派,同样对这位一生叱咤风云的将军进行了悼念活动。在众人看来,一心为国的叶挺将军,就是那个时代团结众人的最大公约数。
然而,叶挺的身死一直都是一个谜团,这究竟是一场纯粹的意外,还是国民党蓄谋已久的阴谋?对此,人们说法不一——叶挺去世后,晋绥公安总局顾逸之前往案发现场,进行了调查,顾逸之认为:飞机在低空飞行,中途迷路,撞上山峰的可能性非常大,排除了飞机是因为人工爆炸而失事的可能。
但是,也有人认为这场空难是国民党一手酿造的阴谋。2003年,一个叫《档案时空》的栏目,刊登了《叶挺将军座机失事真相揭秘》一文,文章说根据军统中美合作特工队队长杜吉堂的临终陈述,当年是他对叶挺的座机动了手脚。
这篇文章的刊载,引发了叶挺、博古等烈士后代的高度重视,他们纷纷开始查明这家报道的出处,后来也证实根本就没有“杜吉堂”这号人。博古的后人秦铁认为,这篇为博流量的文章,堪称漏洞百出:其一,国民党释放叶挺,有国统区报纸的公开报道,更有国民党官员为叶挺送行,而不是什么“刺客打探到”;其二,这架失事的飞机上,有美国的军事顾问,国民党不会大胆到连美国人都敢刺杀。因此,包括叶挺等烈士的后人和多数史学家们,普遍认为叶挺的这次空难是不幸的意外。
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叶挺因何牺牲,他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作为我党早期的革命者,红军的重要创始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这位忠肝义胆的爱国名将,将注定在人民的心中得到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