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子华论资历有资历,论战功有战功,论政治觉悟有政治觉悟,为啥在1955年没有被授衔?许多人为程子华鸣不平,认为根据与程子华同级别的战友相比,大将是铁板钉钉的事情。而程子华无缘授衔,是不是有什么其它方面的秘密?其实,真实情况远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复杂。
长征率先抵达陕北
程子华是山西运城人,1905年出生,17岁时考入太原师范,在入党后又考取了黄埔军校,是位文武双全的全才。
程子华加入红军后就担任了团长一职,长征前,已经是25军军长了,55年授衔时大将排名第二的徐海东,当时是他的副手。
红25军率先抵达陕北,与刘志丹会师。当时,陕北的条件非常苦,程子华晚年曾回忆过当时的情景,说,在榆林桥战斗结束后,他整个人消瘦得几乎就剩下骨头了。当时的程子华,还身负重伤,长征时还在担架上指挥战斗。
1935年,程子华指挥军队将东北军击退,在一份国民党的内部文件中发现,中央红军纵队已抵达天水地区,那不预示着,红一方面军距离陕北不远了吗?
当时,有领导建议,25军应前往天水迎接中央红军。但程子华在仔细分析了手中掌握的情报后说,依照国民党文件显示,中央红军已抵达天水一月有余,按照行军速度和时间计算,正常情况下此时应该抵达陕北,现未到,肯定有特殊情况,大概率已经不在天水,估计是根据实际情况转移了,现在过去迎接,估计不会碰头。
何况,现在25军面临着东北军与西北军两面夹击的局面,一旦25军离开陕北,很容易导致我军后方空虚,给敌人以可乘之机。若是将陕北丢失,那么,中央红军来了,又该以何处建立根据地呢?
众将领认为程子华分析得有道理,就没有冒然出击。事实证明,程子华的考虑是非常全面的。
平津战役巧取张家口
辽沈战役结束后,我军主力开始围攻平津地区的傅作义军团。程子华领命快速入关,计划从东侧对张家口地区的守敌进行围剿。
程子华在路过密云时,顺便派了一个纵队将密云给解放了,另一个纵队按照原计划对敌35军实施了围捕,与其它友军一道,给予傅作义部队以强有力的打击。
当时,中央军委给程子华的命令是星夜兼程,与杨成武和杨得志两大华北王牌军团对35军形成合围之势。但35军行动也不慢,因为他们配备有400多辆卡车,行军转移速度非常快,但即便如此,我军仍然将35军在平西地区截住并全歼,军长郭景云自杀。
此次战役,有力消灭了傅作义的有生力量,为北平的和平解放奠定了关键作用。战役的胜利,受到了中央军委的通令嘉奖,后来还任命程子华为书记,可以指挥两杨军团,足以见得军委对程子华功绩的肯定。
支持地方遗憾未授衔
1949年下半年,全国形势趋于明朗,解放全中国指日可待,中央领导开始筹划胜利后各地的和平建设工作。
程子华是山西人,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当时,山西的确缺少合适的管理干部,组织上就派程子华担任了山西省一把手,这样,程子华光荣退役,来到了地方工作。
1955年授衔有许多原则性规定,不在军队中的人员是没有机会被授衔的。比如,任弼时、陈云、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耿飚等原来在部队的元老,都是因为在地方工作而未被授衔,按此原则,程子华无缘军衔很正常,不存在厚此薄彼的情况。
1991年,程子华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