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三国演义》,感悟颇深。儿时只觉赵云、关羽英勇无双,赵云于长坂坡七进七出,斩将夺旗;关羽则刀斩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忠义之名响彻天际。及至大学,始觉曹操、诸葛亮之智谋深远,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雄踞北方;诸葛亮未出茅庐已定三分之计,刘备逝后,更是鞠躬尽瘁,力撑蜀汉。
然时至今日,再品三国,却为一位前半生颠沛流离、屡遭困境却始终不改其志的枭雄所震撼。他几经绝境,雄心不泯,直至年过半百,方成霸业。此等毅力与斗志,实为三国中最为坚韧不拔之典范,其人生轨迹,恰似一部逆境中求生存的壮丽史诗,令人深思。
三国时期,门第出身被视为评价个人的重要标尺,家族的实力与资源往往决定了个人的社会地位。袁绍借其四世三公的显赫家世,名扬四海;曹操的祖父曹腾、父亲曹嵩亦是权倾一时的重臣。反观刘备,虽顶着“皇室宗亲”的虚名,实则身无长物,既无兵马钱粮,又无显赫家世。
他起步时仅有一双草鞋,后来的猛将名士多是际遇所得。所谓的中山靖王之后,在其创业初期并未带来多少实质性的助益。与曹操、袁绍等割据一方的诸侯相比,刘备的起点之低,几乎与平民无异。在那个注重出身的时代,他能够白手起家,最终成就一番霸业,其人生轨迹确实充满了传奇色彩。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刘备一生,前半生尤为颠沛流离。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其逃亡之记录竟达十三次之多,且五易其主,实为罕见。初时,刘备因征讨黄巾有功,得封小官,却因鞭打督邮,被迫踏上逃亡之路。其后,他投奔公孙瓒,被封平原令,然袁绍攻公孙瓒,刘备无奈再次逃亡。
徐州遭曹操攻打,刘备率残兵支援,后投陶谦。虽一度占据徐州,却被吕布击败,狼狈逃窜,终依附曹操。此间种种,皆为刘备前半生之写照。而“青梅煮酒论英雄”之传奇故事,亦是在此背景下诞生,成为后世茶余饭后的谈资。刘备之坚韧不拔,于逆境中求生存,实乃其人生轨迹中不可忽视之篇章。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但刘备不甘屈居曹操之下,他担心被曹操所害就逃跑了,但被曹操追杀的东躲西藏,老婆孩子和二弟关羽都失散了。刘备触怒了曹操,就又投奔了袁绍。袁绍兵败官渡之后,刘备又跑了,投奔了荆州刘表。
此时的刘备已经47岁了,年近半百仍然客居刘表帐下,无尺寸之功,无立锥之地,但他仍然有一颗不甘居他人之下的野心,这份气魄,相信我们很多人都做不到。可能有些白手起家,自己艰苦创业的人才能体会这份永不服输的斗志。
刘备先后依附的主公有: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五位,虽然刘备前半生虽然一直在逃跑,但他也拉起了成就霸业的队伍。文有诸葛亮,武有关羽、张飞、赵云。
从年少轻狂的鞭打督邮,到颠沛流离的知天命之年;从群雄并起的汉末,到曹操平定北方、孙权固守江东,刘备却无数次处在生死危险之中,一直在四处奔逃。年近半百,麾下却没有兵马钱粮。三十年的半生时光,刘备一败再败,但他却从来没有放弃过,从来没有动摇过,从来没有心灰意冷过。刘备如此的狼狈,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却能死心塌地的追随他,这就是他的魅力所在。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入主西川,于汉中大败曹魏,进位汉中王,终成霸业,此时的刘备已经58岁了。
刘备一生,堪称厚道之典范。
他善待身边每一位下属,即便糜芳犯下大错,他对糜竺依旧如初;夷陵大败后,黄权归路被阻,最终投降曹丕,刘备仍善待其家属,言黄权无奈之举,非其过错,实乃自己之失。丞相后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表现,固然因其自身道德高尚,但与刘备二十年的共事与培养亦密不可分。
刘备临终对儿子的教诲:“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你爹德行薄,千万别学我!”其一生中唯一自认为德行有亏的,或许便是取刘璋益州之事。这位三国时代最仁义厚道、未曾屠城、深受百姓拥戴的领导人,在临终之际仍能如此反省,表达忏悔,其磊落与尊严,远超那些欺世盗名之辈。
白帝城托孤,刘备对诸葛丞相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此言非仅授以废立之权,更是托以安邦定国之重任。古往今来,如此托孤者,唯刘备一人。
他深知季汉此刻如临深渊,为汉家存续,必须诸葛丞相挑起大梁。此等放权,即便霍光废帝,亦难与之比肩。刘备此言,实乃对丞相人品与能力之极致信任,亦是对其子刘禅之深切期望与鞭策。刘备此生,义气、宽容、厚道,待人接物,颇有高祖之风,被誉为英雄之器。然其机权幹略,稍逊曹操,故基业相对较小。然其百折不挠,终成一番事业,实乃因知曹操容不得他,故而一生避害。
此评价既客观,又不尽然。刘备之性格、能力、成功原因,固然如此,但其一生反曹操,实乃自保之道。被逼之下,一步步走上人生巅峰,此乃客观事实。然其宽容寒门,提拔英才,实乃其非凡之处。
刘备,一介寒门子弟,从零到称帝,功业之高,罕有人及。孔明、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魏延、法正等人,皆出身寒微,却在刘备手下得到知遇之恩,爆发出了古代历史中极其罕见的君臣际遇。这伙人,即便跨越千年,仍令人欣喜、伤心、敬仰、传颂。其魅力之源,实乃刘备一生颠沛流离、拼搏坚持、仁厚爱民之所散发。
假若时代如秦末,贵族殆尽;假若刘备起初便有如袁绍之父般之助力;假若其有不计后果之机缘,如曹操收编青州兵;假若其曾在高层混迹,得荀彧等王佐之才相助;是否其人生会大不同?然而,无论如何,刘备更似我辈普通人之榜样。他无甚筹码,却努力修炼自己,壮大实力,不放过每一个机会,认真对待身边每一个人和事。即便失败,只要未死,便继续前行。临终之际,仍能反省平生,对儿子说出平和之教诲。
刘备此生,真可谓不以成败论英雄。汉家天命已尽,若无刘备刘玄德,大汉留给人的最后印象,或许只是董卓暴虐后的可怜与悲哀。是刘备,即便被曹操追得鸡飞狗跳,却永远老兵不死,最终带着自己麾下的一群文臣武将,贡献出了汉家王朝最后也最嘹亮的两次冲锋集结。
子龙长坂坡浴血拼杀,翼德当阳桥虎吼,云长千里走单骑,血战汉水襄樊,孔明星落秋风五丈原。没有刘备一生的坚韧奋斗,汉家不会在中国的历史中谢幕得如此壮烈、如此有尊严。
总有人说,刘备假仁假义,是个伪善的伪君子。那我想问问你,刘备一辈子都保持着“假仁假义”,从未做过一件屠城、屠戮百姓的恶事,那他是“伪君子”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