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另一个标题是:《刘裕自京口起兵时,只有不过几百兵,为何能迅速击败篡位的桓玄?》
众所周知,东晋末期,桓温之子桓玄,逼迫东晋安帝司马德宗退位,自己篡位称帝,建立桓楚政权。但仅仅过去三个月,皇位还没坐热乎的桓玄,便被人赶出了建康城,仓皇逃回荆州。
而起兵反对桓玄的,正是日后建立刘宋政权的宋武帝刘裕。当时的刘裕与刘毅、何无忌等北府旧将,偷偷赶回京口,纠集北府残部数百人起义,一路攻至晋都建康,逼得刚即位不久的桓玄落荒而逃。
以当时刘裕自京口起兵规模,以及桓玄所掌握的势力对比来看,原本刘裕不至于如此迅速获胜,而桓玄也不至于如此迅速落败,但结果,桓玄根本无心与刘裕交战,刘裕、刘毅等人的起义军,尚未到达建康城,桓玄就带着随从驾船逃回了荆州。
那么,回到主副标题的疑问,为什么桓玄会如此迅速落败?刘裕又是如何率领几百兵,自京口起义击败桓玄的呢?
一、入主朝廷后的桓玄不得人心,仓促篡位引反叛
在桓玄起兵之前,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昏庸享乐,甚至司马元显还征召三吴士族之中,免除官奴身份荫客到京师的事情,这自然也引起了江左诸多士民的不满。所以,等到桓玄入主建康之后,其实江左士民其实是乐见其成的,这甚至还包含了江左士族被司马皇族压制之后,希望谯国桓氏出身的桓玄,再次让士族门阀重新恢复统治地位的考量。
但是,桓玄攻入建康之后,一系列举措,却着实让一帮想靠着桓玄,让江左风气焕然一新的士民,失望透顶!
先是,桓玄提拔宗族和亲信。自己辞让丞相和荆、江、徐三州刺史后,桓玄任心腹桓伟为荆州刺史,桓修为徐、兖二州刺史,桓石生为江州刺史,卞范之为丹阳尹、桓谦为尚书左仆射,并自领太尉、平西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扬州牧、豫州刺史。一时间,江左朝堂内外,全都是桓玄爪牙,这引起了江左各方势力的不满!
及玄初至也,黜凡佞,擢俊贤,君子之道粗备,京师欣然。后乃陵侮朝廷,幽摈宰辅,豪奢纵欲,众务繁兴,于是朝野失望,人不安业。——《晋书·桓玄传》
但很快桓玄便暴露出了自己的本性,不仅让各种政令让朝廷颜面尽失,桓玄本人当权后骄奢淫逸、纵欲过度,而政令无常,让朝野内外对其失望透顶,百姓也不能安居乐业。
再加上,孙恩死后,其妹夫卢循继续统领叛军,桓玄为了让三吴之地局势安稳,让卢循出任永嘉太守,但卢循虽然接受任命,仍然率众作乱,三吴之地局势仍然动荡不安。这让桓玄在朝廷中的地位,愈加不稳。
而内政外敌,桓玄没有能力清除,让桓玄不得人心。而为了保证自身的地位,又任用亲信和宗族,杀戮高素、竺谦之、竺朗之、刘袭、刘季武、孙无终等北府旧将,让江左士庶对其不满,桓玄在朝中的地位更加岌岌可危。
但在这种内外局势不稳,自身声望地位岌岌可危的情况下,桓玄不仅没有试图扭转这种局面,却急着仓促推动篡位之事,彻底失去了江左士民的人心。
二、诸桓势力各怀鬼胎,并不认同桓玄
不仅如此,桓玄的宗族对桓玄也颇为不认可,其中与其最为亲近的只有五哥桓伟而已,但桓伟出镇荆州不久之后便病逝,让桓玄在桓氏宗族之中的地位受到威胁。换句话说,就是诸多桓玄的同族看不上这个只有虚名,没啥真本事的桓氏代表人物。
作为谯国桓氏大本营的荆州,桓玄委以重任的桓伟一死,荆州叛乱便发生了。先是殷仲堪党徒庾仄,趁桓玄派遣代替桓伟的桓石康尚未到达时,便起兵反叛夺取江陵,后来长沙相陶延寿等人也趁乱反叛,三吴卢循叛乱尚未平定,上游又多次动荡,催促桓玄加快了自己篡位的步伐。
403年十一月,桓玄开始了他的篡位之举,先是给自己的冠冕加上了跟皇帝相同的十二旒,又让爪牙卞范之写好禅位诏书,让人逼迫晋安帝司马德宗抄写,最后让王谧拿着皇帝玺授,把晋安帝的帝位禅让给自己,随后百官劝进,桓玄假意推脱,官员坚持,桓玄勉强接受,登基称帝。
篡位之后,桓玄骄奢享乐,荒废朝政,百姓疾苦,民心不稳。对比一下当初桓温妄图篡位之时,步步为营、徐徐图之,而再看桓玄此次起兵入据建康图谋篡位,说是一场闹剧也不为过。
三、桓玄自身缺乏谋略,怯懦畏战
而自登基之后,三个月时间就被赶出建康的原因,其实还与其缺乏谋略,性情怯懦,不敢轻易接战有很大关系。在尚未篡位之前,桓玄在朝中掌权,想要效仿其父桓温北伐,但又不敢真正率军北上。
于是,迁任大将军的桓玄,便一边假意上表讨伐后秦,另一边又暗示朝廷下诏不准。于是,桓玄作出一股大义凛然状,但又很快就装作尊重朝廷诏令,放弃北伐。
桓玄十分喜爱书画,便让人制造轻舟,上面装满了他收藏的书画和玩物。有人劝谏时,桓玄便说时局不稳,很容易发生凶乱,一旦出现问题,书画可以很快用轻舟运走。果不其然,后来刘裕等人的起义军,尚未到达建康,桓玄便让人准备好轻舟,自己带着亲信和满船书画玩物逃走了。桓玄之怯懦畏战可见一斑!
而在刘裕起兵之初,桓玄自身的谋略之缺,也显露出来。刘裕和刘毅、何无忌等人,率领击败北府旧部,杀掉桓弘后,渡江向建康而来。桓玄与桓谦、卞范之等人商议对策,他认为应该囤积部众在覆舟山,等待长途跋涉而来的刘裕等人。桓谦、卞范之等人劝阻,但遭到桓玄的拒绝。
结果也显而易见,等到刘裕等人的起义军到达覆舟山之时,规模早已远超当时刚从京口起兵之时,桓玄派桓谦等人阻挡无果,躲在后方的桓玄根本不敢与刘裕正面交战,仓皇出逃。
纨绔子弟桓玄的失败
其实看桓玄本人,其实并没有继承多少其父桓温的气度和才能,当初桓温举兵东下,惊得一帮诸如谢安、王坦之这些名士勉力对抗,但到了桓玄入据朝廷之时,依然无法让江左士民敬服。
归根到底,桓玄的失败,归结于其自身没有能力,去统御桓氏内部各势力,更没有谋略去运筹自己在江左的声名,而且在军事上,桓玄更是与其父辈桓温、桓冲等人无法相提并论,最终也只有败走一途了!
当然了,刘裕、刘毅、何无忌等人的才能和谋略,也是桓玄失败的重要原因,这就不必多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