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克林顿首次访华的时候,点名要见农民杨志发,杨志发是谁?
创始人
2025-07-05 02:02:02
0

1998年6月,克林顿首次访华,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后,点名要见农民杨志发,谁知对方不肯,几经劝说,两人终于见了面,却改变了杨志发的命运。

这不免让人疑惑,一个只关心夏收的农民,克林顿为何执意要见他,还要他的签名呢。

只因杨志发曾挖出过一样东西,惊动了全世界。

1974年,退伍军人杨志发回到西杨村,一个距离秦始皇陵仅1.5公里的山村,恰逢大旱,世代以务农为生的村民叫苦连连。

经勘察,杨志发决定带领村民去村西南打一口井,用井水灌溉农田。

但因那里是坟场,迷信的村中老人一致反对,仅有几人愿意跟着杨志发前去挖井。

他们奋力挖了一上午,才挖了1米深,滴水未见,黄土竟变成了焦黄色,像被烧过一样,坚硬如石,用尽全身劲儿一铁锹下去,双臂发麻,地面却只有一道浅痕。

几人越想越不对劲,有人提出换个地方再挖,当即被杨志发阻止了。

为了赌口气,杨志发表示得挖下去,堵住村里人的闲言碎语,让他们看不了笑话。

然而,一连挖了3天,井下出现的仍不是水迹,竟是厚而硬的红土层,像是火烧过的,再次加大了挖井的难度。

但他们没时间多想,埋头继续硬挖,挖了一周,才将红色泥土挖穿。快4米时,铁锹挖到什么东西,发出刺耳响声。

几人凑过来一看,以为是“瓮”,但当杨志发摸去泥土后,发现竟是个陶制的人头,还有颈脖,吓得倒退几步,大气不敢出。

等回神后,他们又壮着胆子定眼一瞧,发现像极了供奉在庙里的两个陶俑人——“瓦王爷”,小心翼翼地抬往一边。

可因这人头怒目圆睁,吓坏了井上的村民,误以为是在祖先坟墓里挖出鬼头,拔腿就往村里跑,还大喊:“杨志发挖出了鬼,村里要倒大霉了!”

井下几人齐刷刷望向杨志发,而受好奇心驱使,杨志发想继续向下挖,就鼓励道:“别怕,再挖挖,看看究竟是个啥。我就不信这世上有鬼,兴许它是一尊完整的泥菩萨。”

就这样,他们发现这东西越挖越大,且向井的东南方向延伸。此时土也明显变松软了,毫不费力就又挖出了同真人大小的陶俑,有手脚、躯干。

这时,村里老人蹒跚而至,一看到陶俑,跪地就喊:“不得了,这是瓦王爷啊!咱村要完了!”

西杨村一直有个传说,瓦王爷是地下神灵,掌管大地旱涝,一旦惹怒了他,就有大旱。

其他村民一听,也朝着“瓦王爷”跪拜,祈求瓦王爷的原谅,能早日降雨。转而,怒视杨志发,说他是村里的灾星,挖断了“瓦王爷”的头颅,给村里带来晦气。

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杨志发挖出“瓦王爷”一事,火速传遍了十里八村,还惊动了县文化馆馆长赵康民。

为了确定它的身份,一直对陶俑有所研究的赵康民,简单拼接了这些碎片,发现这个俑竟是个一米七八左右的大个头,又经过井下铺的秦砖,以及西杨村所在位置,猜测这是兵马俑。

随后,用车将陶俑载回文化馆,并奖励了杨志发等人30元。

在此后2个月中,赵康民日以继夜修复陶俑,终于秦朝“武士俑”第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了,身高一米七八,身穿战袍,腰系束带,腿扎行藤,栩栩如生。

与此同时,一名当地记者将此事写成报告上交,引起中央领导的重视。经国家批准,一支考古队1974年7月15日进入西杨村。

一铲一铲钻探了一个半月,初步判断俑坑深约6米,面积10000多平方米,并定其为“一号坑”。

最后在动用军队,挖掘1年之久,才探明一号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为14000平方米,埋藏两千年的兵俑才重见天日,震惊中外。

专家们更是兴奋得要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却被卡住了,要发现者签名。

而一直受尽村民冷嘲热讽的杨志发,一口否认了自己是发现者。

原来,自考古队进村,杨志发的日子更不好过了。

为了保护文物,西杨村集体搬迁。祖祖辈辈生活在此的村民,将气全撒到杨志发头上,怪他不同意换个地方打井,才害得村里鬼怪多,要搬迁。

不管杨志发走哪儿,村民都会指指点点,他不得不带家人,躲到离村较远的荒地,搭棚子住。

得知他的遭遇后,专家立马宽慰他:“你没错,你这是立了大功!”

杨志发一脸不可置信,说:“那给我个奖状吧,证明我不是晦气的人。”

后来,专家亲自向村民解释,说出杨志发的贡献。

听到这里,被震撼的克林顿深思良久,突然提出一个奇怪要求:和发现世界奇第八大奇迹的人见面!

这就有了开头那一幕,杨志发因农忙不肯见,但又碍于领导派人前来,只得来见。

克林顿一见杨志发,又是握手又是拥抱,甚至索要签名,留作纪念。

而正是克林顿这个简单的要求,彻底改变了杨志发的一生。之后,一跃成为兵马俑博物馆名誉馆长,月薪8000元,每月仅需坐馆10天。

有人说,杨志发只是个普通农民,承受不起这份厚待。

但要不是这位在24年里不被人记得的发现者,代表着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象征和名片的秦兵马俑,怎能早早重见天日,怎能弥补这个断裂文明的缺失,又怎能承载后人无限的遐想与迷思?!

作者:吃鱼的老龙猫

相关内容

原创 ...
西北大地上,有一座历经千年仍光彩夺目的文化古城——西安。作为陕西省...
2025-09-14 13:42:08
原创 ...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火车站往往象征着城市的现代与宏伟。高铁飞驰如风...
2025-09-14 13:42:07
原创 ...
在广东省北部,有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韶关。它宛如岭...
2025-09-14 13:38:38
原创 ...
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最近我来到广东省云浮市的新兴县游玩...
2025-09-14 13:38:23
(走进中国乡村)从“晒秋”...
中新社 合肥9月14日电 题:从“晒秋”到“售秋” 皖南古村文旅焕...
2025-09-14 13:37:50
原创 ...
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广州作为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之一,...
2025-09-14 13:37:32
原创 ...
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作为中国的一线城市,广州的商业活力...
2025-09-14 13:37:05
2025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
据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发展与保障中心主任蔡嘉璇介绍,据不完全统计,三天...
2025-09-14 13:36:55
原创 ...
1942年,凌少农为了购买布料与日本商人接洽,面对对方疑惑的目光,...
2025-09-14 13:34:17

热门资讯

原创 米... 菲利普·库兹米奇·米罗诺夫,是苏联早期著名的军事领导人,生于1872年10月14日,诞生于俄罗斯帝国...
原创 官... 北宋时期的台谏信息处理方式 在北宋时期,台谏信息的处理方式可以依据其处理对象的不同,分为两种主要类...
原创 此... 各位亲爱的读者, 在阅读本文之前,麻烦您先点击右上角的“关注”,这样可以确保精彩内容不再错过,随时随...
原创 朱...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关注”按钮,方便日后及时推送最新文章,也便于您参与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始终...
新疆发现唐代石碑,用墨写成尚未... 我们在学习书法时,可能会面临学碑还是学帖的困扰,碑刻笔画有金石气,刚健挺拔,对于提升笔力很有好处,但...
原创 汉... 好的,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让内容更丰富些。 --- 众所周...
原创 当... 好的,我会在保证原意不变的基础上,适度扩充细节、调整表达,让文章更丰富而不失原貌。以下是改写版本: ...
原创 日... 1937年,日本参谋本部发布了一道令行禁止的命令:“三个月解决中国问题。”这番话并非单纯的豪言壮语,...
原创 刘... “大丈夫行事,应该如同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这句话出自关羽之口,简洁有力地总结了他的品格和人生。关羽...
历史“深”一度·这条路,习主席...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历史深处的丝绸之路。 这条路,不仅是经贸往来之路,更是和平合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