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唯一以历史人物命名的大都市辖区,他在这座城的地位为何如此高?
创始人
2025-07-04 23:02:34
0

这才是真正的诸葛亮(43)

主笔:闲乐生

诸葛丞相开府治事后初掌蜀政的五年,是他一生中最繁忙的五年。夷陵惨败后,益州疲弊,内忧外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蜀汉君臣梦想的统一大业也难度倍增,从“普通模式”进入“地狱模式”;所幸,蜀汉还有逆风翻盘的关键人物,他当然就是诸葛亮。

首先,诸葛亮要做的,就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恢复夷陵惨败对蜀汉经济的创伤。所以他“务农殖谷,闭关息民”(注1);又平定南中,收服孟获,“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南抚夷越”(注2),“诸夷慕武侯之德,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注3)诸葛亮在自己家周围也种了800株桑树,“躬耕陇亩”以劝农桑。

注1:见《三国志后主传》注2:见《三国志诸葛亮》之《隆中对》注3:见明代杨慎《滇载记》

蜀地农耕,以都江堰为本,近五百年前就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石,如今对蜀国的北伐事业当然更加重要。所以诸葛亮不仅征丁一千二百人专职负责维护堰体,还设置了专职堰官负责日常管理,开辟了以后历代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的先河。

至今,都江堰仍流传着当年诸葛亮签署的政令拓本,内容详细程度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是每年清淤工作的日期,还是掏挖深度都有具体描述,当年诸葛亮用于清淤维护的石标尺,直到今天仍然再用,区别只是换成不锈钢的了。事实上,诸葛亮当初立下的维护法规,已被严格执行了近2000年,到如今依然原样执行,因为岁月无数次证明了这份法规的行之有效。另外诸葛亮修的成都九里堤,既能防洪,又是漂运木料的码头,一举两得,使成都受益千年。总之,中国史上历经战乱,总能有四川这个天府之国后花园支撑,全靠诸葛亮遗泽。

诸葛亮,全才啊!

另外,西晋人袁准《袁子》还说:“亮好治官府、次舍、桥梁、道路”,在古代政治家中,很少有诸葛亮这样的“基建狂魔”,或许他已经懂得了用基础设施建设来强化经济发展支撑吧。

诸葛亮,天才啊!

此外,诸葛亮还大力发展教育。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曾于成都城南筑石室,立文学,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称“文翁石室”,蜀汉时期,诸葛亮将其发扬光大,广邀学者,在石室开班授课,为蜀汉培养人才;如今,成都石室中学仍然蜚声海内外,是国家级重点示范性高级中学,位于成都市文庙前街93号。

此外还有盐铁专营与蜀锦贸易等经济战略,都是诸葛亮工作的重点,这些内容我们前面已有专篇论述,这就不详提了。成都城西南郊的锦官城(即今“锦里”)闻名天下,也无需多述。但紧邻锦官城西南面的车官城,名气就要小很多了,但其重要性却毫不差于锦官城。所谓车官城,也就是蜀汉车官衙门及造车修车的工厂所在地,筑城环之,故曰车官城。

原来,成都虽地处西南腹地,但却又是中国最早打通外域交通(南方丝绸之路)的起始地(注4)。自古以盐铁、蜀锦以及绚丽的漆器闻名于世(注5),据考古发现,早在夏末商初,成都就是亚洲最大的自由贸易城市与物资集散中心(注6),事实上,在秦灭蜀之前,成都作为自由都市,根本就没有城墙(注7)。

注4:事实上,在公元前四世纪脱烈美《地志》书中,提到一个产丝之国叫seres,其南有sindhu和sinae。据考证,seres便是古代蜀国的音译,sindhu则是身毒的音译,sinae则是古滇国。注5:在擒杀关羽的东吴名将朱然墓中,出土了八十多件蜀汉漆器,占其全部随葬品大半(总共才一百四十多件)。事实上,早在夏商时期的三星堆,就出现了雕花漆器,只是由于木质不易保存,只留下了漆迹。注6:在夏商时期的三星堆遗址及周代成都指挥街遗址都出土了大量来自东南亚的象牙、海贝,以及来自川西高原的白唇鹿犄角标本。另外,从三星堆及在成都平原上出土的权杖、黄金面具等大量西方风格的制品来看,我们说成都是远古中国第一大自由都市与工商业中心,而古蜀文明是东西方多元文化整合的结果,应当是恰如其分的。注7:见五代李昊《创筑羊马城记》:“管钥成都,而犹树木栅于西州。”

所以,历朝历代,成都都是中国西南最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而勤劳的成都人也在数千年间,不断修建道路,铺设了一张严密的物流网,四通八达,繁荣无比,诸葛亮希望能通过官营方式统一管理车辆的制造、修理以及调配,以对成都的物流进行合理控制,这或许是设置车官城的重要意义所在。

同时车官城的设立也有军事上的意义。根据记载,当时车官城四周有军营城垒驻扎,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车官城当是成都最早的军事工业区,其生产的车辆,不仅要负责运输紧邻的锦官城的大量蜀锦,还要负责为诸葛亮北伐提供大量辎重车与战车。日后北伐时大放光彩的木牛流马,应该也是诸葛亮与蜀地工匠们在这里精心研制的。

另外,诸葛亮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练兵,所谓“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东吴学者张俨在《默记》中说,夷陵惨败后蜀汉“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而到了诸葛亮北伐之时已至少有十万兵力以上,而这超过五万的新兵,就是诸葛亮这几年心血的结晶。其中包括南中的一万多无当飞军、涪陵郡的三千连弩士与五六千中军虎步军等(见《华阳国志》等记载)。

而关于武器战备方面,诸葛亮不仅亲自发明木牛流马、诸葛连弩;且非常重视兵器铸造,他的《诸葛亮集》就收录有《作斧教》《作匕首教》《作钢铠教》等文。如《作钢铠教》云:“敕作部皆作五折钢铠,十折矛以给之。”所谓“五折”和“十折”,是说铸造过程要经过五道和十道程序。这样精打细造的铠甲和长矛,都是诸葛亮一手操办的。而在后世非常有名的“筒袖铠”,据说也是诸葛亮发明的,据《宋书殷孝祖传》:“诸葛亮筒袖铠、铁帽,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之所以如此坚固,因其用小块的鱼鳞纹铁甲片穿缀而成,且胸背甲片连缀为一体,圆领较高,肩部和大臀部还有长短不一的铁筒袖,所以比起普通铁甲,更有行动方便的优势。

另外,诸葛亮还大力培养铸造人才。康定铁匠郭达,一夜打箭三千支,称为能手,诸葛亮封他为将军,至今四川康定市仍有郭达山与郭达庙。还有冶炼大师蒲元,淬火技术炉火纯青,他在斜谷为诸葛亮造钢刀三千把,每把都能劈开装满铁珠的竹筒,被誉为神刀。诸葛亮提拔他做西曹掾,掌管整个丞相府的吏员任用;姜维投降蜀汉后的第一个职务就是丞相府仓曹掾,与蒲元同时关系极好,曾亲自为他作《蒲元别传》。

总之,诸葛亮在五年内,做到了一个丞相能做到的极限。从古到今,乃至未来,恐怕都没有人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为成都做这么多事情。所以,成都有马超东路,马超西路,有黄忠小区,但诸葛亮,直接就是一个区,武侯区。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人物如过江之鲫,能在大都市的主城区上拿到冠名权的,恐怕只有诸葛武侯一个。几年前,成都-西安高铁隧道打通将要通车前夕,很多人微博是这么写的:“丞相,你看到了吗?“

如今三个小时的车程,丞相却走了半辈子。

但好在:

千年之下,丞相未酬的事,大家仍然记得。

相关内容

金融科技的未来引擎,蚂蚁国...
撰文:深潮 TechFlow 2025 年以来,数字资产领域迎来...
2025-07-05 00:37:38
贝好家C2M模式助力,滨江...
2025年6月,贝好家杭州首个C2M模式项目沐兰台开盘,单月劲销1...
2025-07-05 00:36:37
两家基金公司官宣自购!
2025年下半场拉开序幕,在短短4天内,已有两家基金公司宣布自购旗...
2025-07-05 00:36:22
原创 ...
龙袍是古代皇帝独有的服饰,很多人都知道古代分龙袍和蟒袍,龙袍是皇帝...
2025-07-05 00:33:49
含山公主:朱元璋最长寿的女...
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年),紫禁城迎来了一位客人,当时的大明皇帝...
2025-07-05 00:33:47
原创 ...
李世民之所以成为名垂千古的皇帝,在于很早的时候,就形成了自己的一套...
2025-07-05 00:33:34
原创 ...
清朝时候,紫禁城西边有个地方叫“紫光阁”,那是专门用来接待外国使节...
2025-07-05 00:33:30
原创 ...
明万历四十四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努...
2025-07-05 00:33:21
原创 ...
洪武十一年(1378年)时,天下已经基本稳定,明太祖朱元璋下了一道...
2025-07-05 00:33:09

热门资讯

原创 若... 莫道古人多玉碎,盖棺定论未嫌迟。 失街亭究竟谁之过,历来从来就争论不休。马谡失街亭在于其自信过头?还...
原创 领... 在历史的长河中,领土一直是国家主权和尊严的象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清朝远征廓尔喀战争这一历史事件中...
“东山再起”的东山是哪座山? “东山再起”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失势之后经过一番努力,又重新得势崛起。“东山再起”的东山,是哪座山呢...
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7周年仪式... 新华社北京7月7日电 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7周年仪式7日上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中共中央政...
“95后”导游对话秦俑:愿做历... 中新社西安7月6日电 题:“95后”导游对话秦俑:愿做历史长河的“文化摆渡人” 作者 杨英琦 “嬴政...
原创 严... 知道严畯的人不多,他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名臣、学者。严畯差一点就成为了东吴第三任大都督,但是他拒绝了孙...
日本学者新书揭秘日军二战期间“... 这是日本历史学者松野诚也的新书《陆军登户研究所相关资料》。新华社发(受访者供图) 日本历史学者松野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元青... 青川郝家坪战国墓群 青川郝家坪战国墓群位于青川县乔庄镇南1000米的山腰处,墓葬排列分布在郝家坪双...
原创 揭... 武德元年,李世民、李文静和裴寂等十七人被定为“太原元谋功臣”,其中这三人有“恕二死”的特权,而另外十...
原创 贺... 1946年的一天,曾经的中央军委副主席王稼祥来到苏联治病。这是他第三次来苏联了,可这一次,他却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