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期有这样一个人物,他清正廉洁,不畏权势,曾多次在朝堂上参当朝权臣明珠以及他的党羽,又多次举报康熙眼前的红人高士奇。因此在当时明动天下,世人称他为“铁面御史”。殊不知,这样一个人在早些年,却是一个只知道依靠贿赂以及压榨乡里的大贪官。
那么在他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什么能让一个大贪官成为一代“铁面御史”?
这个人名叫郭琇,他的仕途生涯并不顺利,早年多次科举不中,一直到33岁才得以考中进士,进入官场。在41岁的时候,担任吴江县令。当时的吴江县因为地处江南地区,十分富有,是康熙时期的财税重地。因此,不少朝中重臣十分觊觎这个地方。
时任江苏巡抚的余国柱是当朝权臣明珠的党羽。他为了有足够的财物去供给明珠,于是公然地向吴江县在内的官员索贿。当地的官员根本无法抗拒余国柱的要求,为了保证自己的官位作为吴江县令的郭琇,只好从当地的百姓身上压榨了许多财富。
如此名声傍身,如果没有特殊的际遇,可能一辈子都只能这样浑浑噩噩,最终在史书上留下贪官的名声,从而遗臭万年。而在一个人的出现后,这才改变了郭琇的一生,而这个人就是清朝理学名臣汤斌。
不久后,余国柱因为贿赂明珠,得到明珠的赏识,因此升职离开了江苏。而接任江苏巡抚一职的就是汤斌。在当时,汤斌是一位有名的清廉官员,他一直对那种贪腐之事十分厌恶,早年就多次听闻余国柱在江苏的贪腐之名。因此在接任江苏巡抚后,他打算对江苏的官场进行一顿整治。
经过一番调查,汤斌发现江苏官场中的贪官数量十分多。此外还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他发现郭琇虽然被百姓称为贪官,但是他在任职期间政绩十分出色,不是那种普通的贪官,只知道敛财。经过更细致的了解后,他才得以知道事情的全部真相,因此认为当初郭琇的贪腐行为责任并不全在他身上。只要郭琇能够改过自新,还是一位可以成为名留青史的好官。
因此汤斌就与郭琇进行了一次对话。两人之间到底说了什么,在历史上并没有过多的记录,相信其中有不少汤斌对郭琇的勉励之话以及寄予的厚望。不管怎么说,这一次对话的效果十分明显。
在回到县衙后,郭琇喊来一班下属,一同将公堂擦洗一新,以表明自己改过自新的目标,同时对百姓宣布:“以前的郭琇已经不复存在。”
最后又对下属进行了一番勉励:“希望各位能够好自为之!”
这一情节在京剧《郭琇洗堂》中有着很细腻的表达。
郭琇这一举动并不仅仅只是一番作秀,而是确确实实的改变。此后他为官清廉,不仅对自己有着高标准,同时严厉要求下属也要保持清廉,多次三令五申杜绝索贿受贿。
汤斌对郭琇的改变看在眼中十分满意。后来经过汤斌的亲自推荐,郭琇被提拔为江南道监察御史。
因此,汤斌完全称得上是郭琇的人生伯乐。但是老天并没有眷顾这样一位伯乐。在不久后,汤斌遭到明珠党羽的陷害,最终冤死在狱中。
在《清史稿》中康熙对于汤斌的态度也让人感到不解,其中记载:
斌既卒,上尝与廷臣曰:“朕遇汤斌不薄,而怨讪不休,何也?”明珠、国驻辈嫉斌甚,微上厚斌,斌祸且不测。
从上述的记载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康熙虽然重用汤斌但还是愿意听信谗言,最终让汤斌死在狱中。康熙身在局中却又不自知,这完全不像一代明君。
而郭琇作为汤斌一手提拔起来的,在当时的日子也不好过。不久后,郭琇也因为遭到明珠党羽的陷害,而被罢官回乡。
康熙54年3月,郭琇在老家山东即墨病逝。
纵观历史,有着无数正直的言官、臣子,比如魏征等等,他们不惧生死,敢于直言进谏,这就是封建王朝中直臣的本色。然而历史上的众多直臣,却没有几个有好下场。因为不是所有的君王愿意虚心纳谏。只能说正直没有错,错的只是当时没有得以保护和褒扬清官直臣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