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
杨慎是明朝首辅杨廷和之子,也是有明一代最负盛名的才子,就算和解缙、唐伯虎相比起来,也毫不逊色。
可杨慎却被嘉靖流放云南多年,直到最后老死云南。
杨慎被流放了整整35年时间,期间一共遇到六次大赦,每次杨慎都被排除在外。
在流放期间,杨慎曾经因为杨廷和生病去世等理由,陆陆续续离开过云南几次,但时间都不长,最终还是被嘉靖的人押回云南。
就算是大明律法规定,年满六十者可以赎身回家,但谁也不敢得罪嘉靖,导致杨慎不得不老死云南。
那杨慎,究竟做了什么事情让嘉靖痛恨了这么多年呢?
卷入“大礼议”风波
杨慎出生尊贵,是首辅杨廷和之子,从小就在家人的影响之下饱览群书,学富五车。
他自幼就有神童的名声,十几岁就能作出让人拍案叫绝的诗句,远近之人无不夸赞。
公元1511年,杨慎拿下了殿试第一,成为了状元。按照惯例,前三甲可以直接授官,杨慎被授予翰林院修撰。
可以说,杨慎的前半生,可谓是王炸一样的开局,只要他能按照既定的道路安安分分走下去,他的未来一片光明。
杨慎在进入官场之后,也是顺风顺水。
刚到翰林院就受到重用,虽然期间杨慎经历了为继母守了三年的制,可三年后杨慎守孝归来,朝堂依旧有他的立足之地。
当时的在位者嘉靖,也相当喜欢杨慎这个大才子。
嘉靖喜欢杨慎到什么程度呢?
嘉靖继位之后,就将杨慎召回身边,以六品官员的身份担任“经筵讲官”。
要知道,这个官职,通常情况下是给一二品的大臣准备的。
由此可见,杨慎的受宠程度。杨慎的前半生可谓是泡在了蜜罐子里,他自小聪明过人,什么东西一学就会,几乎没有吃过什么苦。科举也相当顺利,一考就能考中状元,步入官场之后,深得嘉靖宠幸。
可人过得太顺了也不好,这会让他缺乏应对各种难题的经验。比如如何应对嘉靖的怒火、上官的刻意为难、同僚的翻脸不认人。
他不知道伴君如伴虎,嘉靖的宠爱可以随时给你,也可以随时收回。“大礼议”之后嘉靖有多喜欢杨慎的才华,就有多讨厌杨慎的臭脾气。
嘉靖并不是正常的太子继位,如果不是明武宗死后没有子嗣,是怎么也轮不到嘉靖来继承大统的。
他是在明武宗离世之后被群臣推上位的,内阁大臣选中他,是觉得他一个不受宠的宗室子弟会比较好掌控,可当时的内阁还不知道,嘉靖对于权力有一种近乎执着的掌控欲望。
从嘉靖刚入皇城开始,他和大臣的斗争就已经开始了。
在如何对待亲生父母的封号以及祭祀的大礼上,与当时的文官集团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大礼议”之争在嘉靖继位之后第六天就开始了,因为当时的朝臣认为朱厚熜既然是兄终弟及,那就应该认明武宗为父亲。
而朱厚熜却不愿意,他坚持要认自己的生父,还下诏书让群臣立他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这让文官集团如何能接受的了,这不是有悖纲常伦理吗?
于是,君臣之间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这场拉锯战整整持续了三年。
最终,以嘉靖的胜出告终。而反对嘉靖的文官,则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首辅杨廷和被迫致仕回家。
杨慎不服,召集了朝中两百多位大臣集体罢工,一起在左顺门逼谏嘉靖。尤其是杨慎居然说出了“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直接触怒了嘉靖。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
嘉靖气得连面子都不顾了,将闹事者抓入大牢,反抗者直接廷杖。
最终的结果是八十多名四品及以上官员获罪,一百多名五品以下官员被当庭杖责。其中有十六人被直接打死,堪称是明朝历史上最严重的庭杖。
杨慎被廷杖了两次,几乎被打得昏死过去,如果不是看在杨廷和的面子上,杨慎是真的要被打死的。
贬谪云南教化百姓
杨慎被廷杖之后,伤都没有养好,就被嘉靖发配去了云南永昌卫,并且永世不得返回。
当时的云南也不是现在的温暖如春,而是瘴疠横行,去云南几乎是十死无生。
嘉靖为杨慎找了这么个地方也是用心良苦了,从天上一下子跌落在地也无非就是杨慎当时的状况。
被流放的时候,杨慎刚刚三十七岁,人生的下半程才刚刚开始。从天子宠臣到被流放的犯人,从前呼后拥到一根麻绳被人呼来喝去,其中的差距可想而知。
这对杨慎不管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一个极大的折磨,漫漫流放路,杨慎走得格外艰难。
不过到了云南后,杨慎发现其实这边除了生活条件差了一点之外,其他的并没有很糟糕。
无论是当地的官员也好,百姓也罢,都没有因为他是流放的犯人而不尊重他,相反人们早就听说了杨慎的大名,相当欢迎他的到来。
云南自古以来就是蛮荒之地,稍有学识的人都不愿意踏足此地,杨慎是一个满腹经纶的大才子,当地的官员百姓都对他相当敬重。
他们给了杨慎最好的生活条件,全力保障他的生活,希望杨慎能够在那边扎根,也希望他能开设学堂、著书立说、教化百姓。
当地官员也并不限制杨慎的自由,只要不出规定的边界,杨慎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杨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消沉后,也感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真诚。更是明白,只要嘉靖在位,他就没有回去的一天。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干脆就在这乡野之地开坛讲学,未必不能青史留名。
因此,杨慎在流放云南期间,游遍滇南,开设讲坛,收下了无数学子,著书立说,极大的改善了当地的教育教学情况。
在杨慎的教导之下,很多本来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导的学子,冲破了地域的限制,考上进士的不知凡几。
更何况,杨慎不仅是一个文人,还是一个武将。在流放期间,还曾经率领家奴将平定叛乱,拯救了一方百姓。
流放越久,心越平和
在流放的地方呆得越久,杨慎的心,就越平和。他越来越喜欢那种没有勾心斗角的日子,每天面对的都是淳朴的乡民和充满着求知渴望的学子。
他渐渐喜欢上了竹杖芒鞋轻胜马的生活,在流放的这些年中,杨慎读了无数的书籍,写下了无数的阅读感悟。这些文字,流传出去,被人整理成书,影响了无数人。
杨慎在云南流放期间,杨廷和几度因为思念儿子过度而病倒。杨慎向嘉靖求情,嘉靖还是愿意放杨慎去探望杨廷和。
杨慎也因此几度离开云南,回乡探望,可每次的时间都不是很长,都会被嘉靖催着回去服刑。
杨慎多次在家乡和流放之地奔波,每次都会经过四川泸州。
在杨慎有一次经过泸州的时候,望着滔滔的江水,想着他半生的经历,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又何尝不是他一生的写照呢?
杨慎在云南流放期间,只有少数几年是和夫人黄峨在一起的。并非黄峨受不了流放之地的苦寒,而是杨慎不忍心因为自己的错误让夫人受苦。
黄峨也是一个大才女,她和杨慎是少年夫妻,感情甚笃。几次想陪着丈夫到云南,结果都被拒绝。只有很短的一段时间,杨慎因杨廷和病倒回乡,黄峨坚决要跟随,杨慎才答应夫人到云南共同居住一段时间。
黄峨在云南期间,和杨慎同甘共苦,他们有共同的话题,可以一起对诗吟曲,一起教书育人,可谓是当时女子的典范。
嘉靖八年,杨廷和病逝,杨慎回乡奔丧,丧事完成后,杨慎终究不忍心妻子跟着他继续在穷乡僻壤吃苦。
于是就借口家中事务繁多,需要妻子料理,独自一人返回云南,走完了他生命中最后的旅程。
杨慎最终客死云南,终年七十二岁。
杨慎在流放时期写下一部著名的鸿篇巨制《韬晦术》,我们如今熟知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是出自这本书。
杨慎用一生的惨痛经历终于认识到了“藏”的智慧,一个人才华能力越强,就越要学会低调谦虚。
做人也要学会隐藏自己的锋芒,就算你已经身处高位,也不要轻易将自己暴露在风口浪尖。
杨慎在想明白这些问题的时候,已经垂垂老矣。
可惜,人生没有如果,没有返程的票。
虽然流放云南对于杨慎来说是巨大的打击,让他再也没有办法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却让他有了足够的时间读书写作,用另一种方式让世人记住了他。
希望我们都能以史为鉴,学会《韬晦术》中的为人处世知道,幸福安乐的过好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