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爆发于50万蒋氏国民党军与70万阎、冯、桂联军之间的中原大战,结果我们都知道了,那就是蒋军惨胜。
在我看来,这其中引发中原大战结局走势“蝴蝶效应”的关键力量,可能非原粤军出的第60师和第61师莫属。
没错,你没看错,不是当时中央军至为精锐的胡宗南第1师、蒋鼎文第9师、陈诚第11师,也不是中央军的教导第1师及教导第2师,而是被视为杂牌的第60师、61师。
中原大战,主战场基本围绕三条铁路线:平汉线、陇海线和津浦路。原因很容易理解,毕竟铁路输送能提高运兵、给养补充的效率。
按反蒋联军规划,桂张联军(桂军、张发奎军)出广西经湖南占领武汉,然后沿平汉路北上,与冯军会师郑州;
冯军主力部署在陇海线,一部在平汉路南段;阎军主力部署在津浦路,一部在陇海线与冯军协同作战,以便于冯阎两军会师徐州后快速向蒋氏老巢南京推进。
桂林联军一路势如破竹,迅速击破何健等部,攻占永州、衡阳、宝庆、长沙、岳州等地,再往前就是平汉路的南起点武汉了。
这时候意外发生,桂张联军北上的第二梯次部队在衡阳被60师、61师包围,以致主力不得不从长沙回援衡阳。
没想到的是,60师、61师爆发出了惊人战斗力,桂张联军遭受重创不说,还不得不退回广西。
当时有人建议,不妨把西北军主力从陇海线调回,然后全力沿平汉路南下接应桂张军,如此桂张军就会不顾一切地杀向武汉,这样就能先解决掉蒋军三大军团之一的何成浚军团,然后再移师陇海路。
应该说这一招其实还是蛮高明的,可惜冯军并没有采用。造成的后果就是,60师、61师几乎一战底定了平汉路战事,生生断了反蒋联军“三足”之“一足”。
蒋军与冯军在陇海线作战总体落入下风后,进入了短暂的相持期,然后改变策略,全力出击津浦路——也可以理解成先放开冯军这个硬茬,去捏阎军这个软柿子。
其实先前态势下,蒋军在津浦路上也没讨到便宜:蒋军第一军团韩复榘部被阎军傅作义部打得放弃济南,仓皇逃往胶东;蒋军马鸿奎部、夏斗寅部则分别被阎军傅部围困在兖州、曲阜。
60师、61师再次出马,从徐州北上,突然攻占泰安抄了阎军后路,傅作义被迫撤出济南,通过黄河铁桥和所搭浮桥北渡黄河,重武器基本都扔了。
60师、61师很快攻占济南,等于完全了切断了津浦路,津浦路阎军以及在陇海路配合冯军作战的阎军徐永昌、孙楚所部也都按阎锡山命令火速退往黄河以北,这不但意味着蒋军底定了津浦路,对手只剩下陇海线上的冯军这支孤军了。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陈诚11师也致电说率先攻占了济南,得到了蒋氏极大嘉奖。最终虽然认定60师、61师、11师同时攻占济南,但也体现了蒋氏的私心:他当然更希望嫡系11师获得攻占济南之荣誉。
阎军彻底撤出黄河以北之后,冯军的总体溃败已是时间问题了。即使出关的东北军不增援蒋军,但只要不站在冯军一方,蒋氏就赢定了。
综合回顾中原大战这场超过百万军队的军阀大混战,如前所说,粤军出身的60师、61师可谓起到了引发“蝴蝶效应”的关键作用。
其衡阳一战,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平汉路战事走向,逼退桂张联军;济南周边一战,一定意义上逆转了蒋军津浦路战事的不利局面,逼退阎军北渡黄河。
只剩下西北军这支孤军,蒋氏已经手拿把攥了,是这样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