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1958年,由王苹导演,孙道临和袁霞主演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在中国大陆上映,讲述了延安的电台负责人李侠伪装成商人在上海秘密进行电报收发工作的革命故事。
片中,李侠因为被日军发现被捕入狱,受尽酷刑,但他仍然坚持对组织的军事机密守口如瓶拒不叛变,李侠大难不死,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仍然继续着他的电波革命,为党组织的地下事业奉献了自己全部的青春。
《永不消逝的电波》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而主角李侠的原型就是中共党员李白。
理想之路
李白,别名李静安,籍贯湖南省浏阳市,1910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经常连吃饭都成问题,所以李白也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眼看着同龄的孩子们都进了学堂,他的心中十分羡慕却又无能为力。
不久后母亲离世,李白不得不开始四处给人打工,因为他不仅要养活自己,还要抚养家中的两个弟弟妹妹。十五岁的时候,李白经人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年轻男孩的心中一直怀揣着推翻地主、拯救穷苦农民于水深火热的理想,所以入党后十分珍惜自己得到的机会,不管组织派遣什么任务,都尽心尽力、一丝不苟地执行,各方面表现也十分优秀,在党内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1927年,由于蒋介石和汪精卫的背叛,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宣告失败,国民党反动派气焰嚣张,在许多地区实行屠杀政策,为了遏制事态的恶化,同时解决当时日益严重的土地问题,中共决定在几个重要的省份发起起义。
9月,毛主席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组织起工农红军队伍,发起了武装暴动,李白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所在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军团主动承担起进攻主力的责任,为最终农村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生命的电波
二十一岁的时候,李白开始学习无线电,他所在的瑞金通信学校就是今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前身。李白在课程上非常用功,因为一直以来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所以一开始遇到了不少困难,但他没有轻言放弃,在班级里总是最用功的那一个。
在第二期的电讯班中,他也许不是基础最好的,但却是最肯吃苦的,天道酬勤,这个半路出家的孩子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电台专家。
随着抗战爆发,国内斗争形势日益严峻,作为红五军的电台台长,李白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1937年,他遵照组织的派遣来到上海,在这里开始了地下电台工作,也从此开启了他隐秘而伟大的革命事业。
为了更好地伪装身份,李白与另一位电台工作者裘慧英结为夫妻,彼此掩护,两个人一起合作,为组织破获和传递了许多重要的情报信息。在上海执行任务的第五年,李白的电台信号被日本军队方面察觉,他工作的地点也很快被找到,电台被带走,妻子裘慧英和他一起被抓进了大牢。
面对残酷的逼供,两位革命志士没有屈服,对他们而言,在成为地下工作者的第一天,就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如果背叛,那将是对自己革命事业的亵渎。就这样咬牙坚持了近一年的时间后,李白在中共地下党的暗中帮助下,被日军释放。
就在李白准备重新回到岗位上时,一个新的命运转折发生了,李白的电台工作能力受到了国民党方面的关注,并且很快被他们召入了自己的队伍,为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李白不得不接受他们的安排,进入了浙江的报务研究所。
国民党无论如何也没想到,是他们自己给自己下了一个绊子。就这样李白开始了他在民国政府的间谍活动,而他的工作的重要性也在随后的国共内战里得到了体现,大量军事机密从他这里送出,极大地推进了革命事业的发展。
1948年,国共在几次重大战役后元气大伤,双方来到了决战阶段,长江两岸,两军相对,对战的成败将决定一切的归宿。
12月,北风萧瑟,李白守在自己的电台旁边已经几天几夜,终于一个提示音响起,他拿到了国民党此次设置的长江防线方案,并很快将这份情报送了出去。
新中国诞生前夕,李白身份败露,被国民党处决于上海浦东,在他死后第二十天,解放军占领上海,军队领导人李克农亲自给当时的上海市市长陈毅打了电话,叮嘱他无论生死,一定要找到李白的下落。
结语
李白的一生是短暂的,39年的时间一闪而过,但他却用自己的行动将它书写成了永恒,一个人,一个电台,无论地下的工作多么孤独,多么艰辛,他都无怨无悔,从未退缩,因为在他的心里,革命的信念始终相伴,革命的电波永不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