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是这样描述“温酒斩华雄”的:袁绍和曹操组成的关东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然而在汜水关前,董卓帐下大将华雄勇武过人,不可一世,接连斩杀祖茂,潘凤,俞涉更是不敌一合败于马下,各路诸侯被华雄杀的毫无应对办法。这个时候,关羽主动请缨,但是因为身份低微而遭到袁术的耻笑。在曹操的力荐之下,得到了诸侯的同意,曹操递给关羽一杯热酒以壮胆色,可关羽却说:“待我斩了华雄后再饮未迟。”于是拍刀上马顷刻提了华雄首级回营,此时酒且尚温。正因为这次有点装逼的,感觉像是有剧本一样的表演,关二爷名镇诸侯,各方不敢轻视。
汜水关前温酒斩华雄,是《三国演义》里关羽的开山第一功,也是全书的第一次大场面。当然书里还写了关二爷一合斩颜良,三合打跑文丑并追斩,虽然每一次都是雷霆一击,但刚开篇的这个“其酒尚温”,要风流蕴藉得多了,实乃点睛之笔。
那么问题来了,华雄真的是关羽杀的吗?
其实真实的历史上,关东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并不是大家一窝蜂拥上去的,绝大多数是在磨洋工。而真正勇往直前的,是孙坚和曹操。曹操在荥阳败北后,回到酸枣,发现诸侯十余万大军,每天置酒高会,不图进取,于是生了一番气。孙坚则在阳人一带大败董卓,斩了董卓都督华雄。看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了,华雄是被孙坚阵斩的,跟关羽半毛钱关系都没有。那时候的刘关张三人还都在河北待着,有没有参与这十八路诸侯都还不好说。
那为什么罗贯中先生要把这么个大功劳硬按在关羽头上呢,要说罗先生不知道真实的历史那完全是不可能的。其实《三国演义》是一本很讲宿命的小说,在整部小说里充满了因果循环,这与说话艺术的来源有关,最初的说话艺术就来源于僧人佛法的活动。在《三国演义》的前身《三国志平话》中一开头就讲秀才司马仲相巧判阴司案,为汉初三功臣一雪沉冤,韩信转生曹操,黥布转生孙权,彭越转生刘备,三人瓜分汉室天下,而司马仲相自己则转生为司马仲达,成为最后赢家,但是正所谓“盛者必衰”,《三国志平话》并非是以司马仲相的大圆满结局告终,而是以刘氏后代灭晋建立后汉政权收场。演义虽然舍弃了平话这一设定,但是仍然具有这种因果报偿,循环不爽的精神。
我们都知道数十年后,兵败麦城的关羽是被东吴大将潘璋手下马忠所擒,被孙权杀死的,这就是一个因果循环。罗贯中是一个很尊重历史的人,他不会乱改历史,关羽之所以抢孙家功劳,是因为日后关羽正死于孙坚儿子之手。罗贯中写的是历史小说,继承中国历史微言大义的传统,为尊者讳,所以他不会写的特别清楚,但既然罗贯中让关羽抢了孙家的功劳,他一定会给读者一个暗示,让我们明白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