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假设光绪变法成功了,那我们就以成功了来假设性解答这个问题。
光绪如果变法成功,清朝能延续吗?笔者认为虽然不确定能延续多久,但是至少会比原来灭亡的时间要晚十数年,甚至是十几年。
戊戌变法多数内容都是根据清朝当时所存在的弊端而针对性提出的,比如清末冗官现象严重,几十万只有品级而无职务,或是有职务却不干事的官员存在,让清朝的财政压力与日俱增,只得靠剥削百姓维持其庞大财政开支,为此戊戌变法就有一个“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的变法内容,即裁撤掉詹事府、通政司等6个现今已无大用的衙门及所属官员,并大量裁减无职务、闲散、无用等官员。
比如为应对接下来列强的武力威胁,避免清朝再遭受如同鸦片战争那样的惨败,戊戌变法提出了“训练新式陆军海军”的变法内容。花重金去国外购买新式武器和军舰,征召新兵,高薪聘请国外教练训练新式陆军海军。
再比如为培养军事、科技等各方面人才,让清朝可以自强,从而以夷制夷,戊戌变法提出了“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的变法内容,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开办西学,让学生学习到西方先进知识,并大力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鼓励国民发明创造。
可以这么说,戊戌变法若是能够彻底并完美地实施下去,对国家对人民都是极为有利的事情,无论是精简机构、制订宪法、开国会,还是君民合治、满汉平等、断发易服,对国家,对人民来说,的确都是好事,也的确是能让清朝延续下去十余年,甚至数十年。
然而,戊戌变法最终却还是以失败而告终,因为种种原因未能继续下去,宣告失败。
戊戌变法会失败,很多人都认为是因为慈禧从中作梗,所以很多人都在想如果慈禧早于光绪去世,光绪再变法是否成功的机会更大。
实则不然,戊戌变法会失败,跟慈禧的确有关系,但光绪的关系更大。可以这么说,就算慈禧放手让光绪去变法,戊戌变法还是会失败,因为光绪的能力根本不足以去领导戊戌变法。
我们要知道,慈禧对改革一事其实并不反感。辛酉政变时,慈禧就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派,并点头同意他们推行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花重金购买先进装备。
洋务运动时,新式陆军、海军,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械制造厂纷纷出现。
从洋务运动可以看出,慈禧对改革一事并不反感,也愿意表示支持。当然,慈禧对改革是有底线的,就是不能触碰到她和那些拥护她的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一旦触碰到她的利益,她绝对是会强烈反对的,不会让其继续进行下去。
戊戌变法,如果仅仅只是对清朝表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比如军事、政治、文教等方面,慈禧是绝对不会反对的。但是,戊戌变法却是想从根本上去改变清朝,开国会、君民合治、满汉平等、断发易服这些变法内容,无一例外是在改变清朝的制度,对于满清贵族来说,就是在挖清朝的根,在剥夺清朝权贵手中权力。
你说,慈禧会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权力被人夺走吗?肯定不可能,故而她这才动手阻止。
当然,戊戌变法的失败,虽然跟慈禧的阻止有关,但是更多还是跟光绪自己有关。可以这么说,戊戌变法会失败,光绪要负主要责任。
要知道,光绪变法之初,中央朝廷多数重臣和地方封疆大吏可都是支持光绪的,因此只要光绪不作死,慈禧和那些支持她的顽固派,就算是有心反对,也是无力回天的,可不巧的是,光绪却偏偏自己要作死。
先是因为翁同龢一句变法不能操之过急,光绪将最忠诚于自己的老师开缺回籍,从而失去了江浙籍官员的支持,更是让翁同龢心灰意冷,选择不再帮助光绪,任其作死。除此,更为重要的是,翁同龢被罢免,让很多起初中立的大臣,选择站在慈禧这边,间接增强了她的势力。毕竟,在他们看来,光绪连自己的老师都能说罢就罢,更何况他们。
再是,光绪又不分青红皂白开始大量裁减冗官,仅京师一地,就裁减官吏达万人,包括六个尚书大员。裁减官员这没错,可是不能一味用强,总是需要一手大棒,一手甜枣的,最起码你得看能力吧!能力强,可将其调到与之相匹配的位置,而不是直接开除。
无脑地裁减冗官的行为,最终让光绪是失尽官员的支持,毕竟光绪是无脑裁减官员,可不管你有没有能力,只要你在这个范围内,你就得滚蛋回家,也不管是为官如何。
官员们谁也不想整天过这种胆战心惊,不知哪天就丢官的生活,因此为了避免被光绪的变法所牵连,他们自然不会再支持光绪变法,只会转头去支持能维护他们利益的慈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个失去几乎所有官员支持的光绪,他万万是斗不过慈禧的。
戊戌变法会失败,就是因为光绪根本没有能力去领导变法,他太过理想化,也太过书生气。变法绝对是件好事,可无奈领导变法的是一个有理想但却没有能力的光绪皇帝。
治国不是做梦就可以的,靠的是能力。
光绪的能力,显然不足以领导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