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对于清朝而言,不亚于一道重击。在清朝中枢看来,这次的失误来自于缺少海军,才会输得那么惨。而东面的日本又屡次侵扰中国的台湾岛。痛定思痛,清朝这才决定要把发展海军列为头号要事。
在当时的计划中,清朝定下了以北洋水师为主,南洋、福建、广东三支水师为辅。因为经费有限,不可能同时发展四支水师。
所以,清朝决定,北洋水师的军舰装备以对外采购为主。其他三支水师主要是自主生产。福州船政局便在此时担任起了建造军舰的重任。
如果追述成立的时间,其实福州船政局的创立时间要早于北洋水师。它是在太平运动被镇压,中国兴起洋务运动时建造的。
当时全国各地都开办了一些从国外引起的近代企业,其中大多都是军工企业。
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这些都是同一时间兴起的,而且都是以制造军械为主。
左宗棠鉴于当时中国海防的贫弱,便上了一道奏折,希望能开办一家专门制造和修理水师装备的企业。左宗棠在奏折中说了很多开办的好处:畅通漕运,有利海防,也可以方便普通民众的运输。于公于私,都有好处。左宗棠的这道奏折被批准后,福州船政局便开始投入创办的过程。
不过,在零基础的中国,创建一家可以制造、修建海军装备的企业,又谈何容易。经费方面倒不是最大的问题。清朝从中央,到地方海关,都拨了足够的银子,用来创建企业。真正困难的地方在于,开办造船厂所需的人才和技术。
最开始的时候,只能任用外国人。但左宗棠是一个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大臣。他不会容许把技术把握在外国人手中。所以,组建学堂、向外派遣留学生,成了造船厂另一件重要的大事。当时对于学员们有很高的要求。不仅要能够按图造船,还要能够胜任船长的职位。
所以,到了后来,福州船政局的造船技术便可以逐渐不依赖外国人。甚至到了最后,完全由中国人担任造船厂的技术工作。而福州船政局的造船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仅能造木壳船,还能造巡洋舰。
不只是南洋、福州、广东使用福州船政局的制造的舰船,就连北洋水师也开始使用这里制造的船只。
福州船政局的成功,对于闭关锁国几百年,海军实力早已落后于世界的中国而言,拥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不过,因为当时中国的贫弱,福州船政局并没有带来如左宗棠预料的那种成效。
从这里建造的轮船,被禁止向民间租用。即便是经费困难,这样的举动也不被允许。
而在后来,福州船政局在经历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后,进一步走向衰落。
这两场战争以后,福州船政局不只自身受到了损伤,更因为清朝财政匮乏,导致经费更加紧张。虽然后来稍有恢复,但仍然难以挽回颓势。
从某种意义而言,福州船政局的历史,更像是近代中国的百年历史。充满了太多的希望与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