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乐年间,紫禁城竣工之际,一场火灾却突如其来,给新都蒙上一层阴影。为安抚人心,皇帝朱棣决定盛大庆祝次年元宵节。在这一年的灯会上,他遇见了一位小神童,这位孩童竟能完美地对出朱棣所出的上联,令这个新年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迁都北京的构想始于明太祖朱元璋,而朱棣登基后,因熟悉北平且视其为藩地,决意将京师迁移至自己熟悉的土地。尽管遭到大臣们的反对,但他最终在永乐四年下令营建北京紫禁城,并命周边百姓迁往北平,准备迁都。
紫禁城工程历时十四年,终于在永乐十八年完工。然而,迁都之年即遭遇大火,前三殿化为灰烬,这给了本就反对迁都的大臣们以口实。朱棣内心也有所动摇。此时,有大臣建议通过盛大庆祝新年以祈福消灾、安抚人心。朱棣采纳此议,使得永乐二十年的元月庆典盛况空前。
元宵节当晚,朱棣微服私访,带着几位欣赏的翰林学士走上街头。京城花灯璀璨,人潮涌动,朱棣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出对联让臣子们对答。前几联轻松应对,但最后一个上联“灯明月明,大明一统”却难倒了众人。这个上联不仅描绘节日景象,更蕴含着朱棣对国家繁荣、四海升平的期望。
正当大臣们陷入沉思时,朱棣被小巷中传来的读书声吸引。他好奇地走进去,发现一个孩子正专心致志地读书。询问之下,孩子自称彭印山,正在备考科举。朱棣笑问:“今日元宵,何不游玩?”彭印山答曰:“时不我待。”朱棣遂将上联告知,看其是否能对。
彭印山思索片刻,朗声对出:“君乐臣乐,永乐万年。”这一对联既工整地呼应了上联的意境,又巧妙地融入了“永乐”年号,表达了对国泰民安、政权长青的美好祝愿。朱棣听后龙颜大悦,连声称赞。
就这样,在元宵佳节的灯火辉煌中,一个神童的妙对成为了一段佳话,也让朱棣在这个新年有了意外的惊喜和难忘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