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三国演义,他两次被托孤,赤壁大战前竟劝孙权投降,曹操施用反间计孙权也没有杀掉他,为什么呢?看看他俩啥关系
我国历史上托孤大臣很多,很少有像周公辅成王那样从一而终赢得千古美名,西汉托孤大臣霍光不仅专权,还废了一个皇帝海昏侯,立了一个皇帝刘病已;五代刘知远将后汉隐帝托孤给郭威,最终郭威代后汉建后周;最著名的托孤当属三国魏明帝托孤给司马懿,最终导致代魏建晋,一统三国。《三国演义》中,刘备将刘禅托孤给诸葛亮,弄出一个耳熟能详的《出师表》,然而三国还有两次托孤却让世人鲜为人知,那就是自始至终对东吴忠心不二的张昭。
张昭是真正的托孤大臣,没有霍光那种野心,诛杀和排斥其他托孤大臣自己大权独掌;张昭在东吴曾受两次托孤,当孙策在弥留之际将孙权托付给了张昭,并告知孙权外事问周瑜,内事问张昭。
孙母临终前,也将孙权托付给张昭,托孤这种事如果不是对张昭的能力和人品的高度认可,对其有绝大的信任,断然不会两次托孤,正是这两次托孤使张昭更加忠心辅佐孙权,即使冒着被孙权杀头的危险,也要进谏,目的是以孙权的安全为准则。
托孤大臣毕竟是臣子,按道理来说要顺从主子的意愿,讨主子的欢喜,既能让主子满意,还能让自己平步青云;然而张昭是个例外,他真心为主子着想,从不做一些表面事情;当孙权有意想结好公孙渊时,张昭却说公孙渊不可信,孙权说我已经对你够好了,你为何总挑刺,到底是什么意思?张昭说,我不是挑刺,是太后临终将你托付给我,实在是不敢怠慢,说罢,张昭老泪纵横,孙权听后也痛哭流涕。
类似于以上的例子很多,虽然孙权一直尊重张昭,但是张昭就事论事,一言不合就教训孙权,孙权毕竟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人,有时二人不免发生顶撞,甚至激烈的冲突,最严重的时候,忍无可忍的孙权差点拿剑当场斩了张昭;两人分歧最大的事情,莫过于在赤壁大战前,张昭竟然率领主降派劝孙权向曹操投降,那么张昭为什么这样做呢?大概原因有如下几点:
曹操夺得荆襄共享长江天险:张昭说,假如要抵挡曹操,只能依靠长江天堑,但是曹操以得荆襄,长江天险以和东吴共有,假如曹操没有占领荆州,东吴可以凭借长江天险挡住曹操,守住东吴,但是曹操占领了荆州,战略局势立马反转,鉴于这种局势,张昭劝孙权投降曹操。
张昭为什么把荆州看得这样重呢?作为守方的话,山势比水险更具有优势,水在战略形势方面上完全不如大山,而且水要受各方面因素掣肘;否则南宋隔着长江天险就够蒙古骑兵喝一壶了,在南宋时期,实际上蒙古骑兵占据长江上游可以顺流而下,直捣南京。
古代地理环境与现在有天壤之别,在长江边要想找一个完美渡口是很难的,古代运输能力有限,需要一个便利的交通,山道丛林肯定不利于大规模军队调动的,并且渡口还要有足够大的面积,能够承载一定数量的军队,而荆州就是长江沿岸为数不多的优良渡口。
张昭的多重身份,一是北方逃亡士人,是大一统的主义者,是拥汉派之首,逃亡北方士人和拥汉派是东吴政权的两大支柱,特别是拥汉派也是构成曹操、刘表、吕布、袁绍等军阀主要力量,曹操之所以能够打赢官渡之战,就是因为他挟天子令诸侯是要大一统天下得到了大多数拥汉派支持,蜀汉也是打着匡扶汉室大一统的旗号,反观东吴只是一个割据政权,这也是张昭奉劝孙权投降的原因。
张昭还代表着东吴世家的利益,他们不舍得把自己的家业跟东吴完全捆绑在一起,反正孙权投降也是苦他一个人,张昭这些世家的利益得以保存,才是最好的。张昭的心理就跟现在的企业并购一样,公司破产了被对面企业收购了,苦的是老板的本人,员工可以跳槽换个老板继续就业。
笔者认为,张昭在东吴谋士中属于中上资质,绝不是一个诸葛亮、庞统式的天下大才,他作为托孤大臣首先要保证孙权的安全,他深受两次托孤之后,早已把孙权当成儿子一样看到,在第一托孤时,孙策死,孙权悲痛不已哭哭啼啼,张昭就厉声到,此时不是痛哭的时候,说明张昭完全站在孙权和东吴角度上想问题。
父母如果真想对子女好,最大的态度不是怕你不成功,而是怕你失败,失败的代价太大了,万劫不复的地步。当然,张昭率领大臣劝孙权投降,不排除是孙权和张昭导演的双簧戏,是给刘备诸葛亮看的,万一胜了,有利于增加孙权谈判砝码;万一又失败的苗头,也可以顺势投靠曹操,保全孙权之命;这也是后来,纵然曹操使用了离间计,孙权也没有杀张昭的原因之一。
不得不说,张昭真是太厉害了,他确实将与孙权的关系看成是父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