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中国大江南北传唱着一首动人的旋律——《春天的故事》,歌词中描绘了邓公在改革开放中做出的贡献。邓公是从土地革命时期一路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见证者,也是我们心中和蔼可亲的老人。1997年2月19日,邓公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那么在他去世后,世界各国媒体是如何评价这位带领中国人民富起来的伟大功臣呢?
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还请各位帮忙“长按2秒点赞按钮”来个强烈点赞。并且“关注”一下,以后常来,不迷路。
《时代周刊》等媒体反应
美国CNN应该是最早报道邓公逝世消息的媒体,从1994年邓公不公开露面开始,各种揣测的消息频频传出,而20日凌晨的这则消息一如既往带着未经证实的语气,正巧赶上了北京时间凌晨2点国内的正式播报,当即在全国、全世界引起轰动。
权威媒体《时代周刊》3月3日再次将邓公刊印在了杂志封面,为了悼念这位伟人,还特意将周刊原本的红色字体改成了黑色,表达了对邓公的尊敬和哀悼。事实上,《时代周刊》曾多次将邓公作为杂志封面。
早在1978年邓公就首次出现在封面上,一场改革春风吹响了时代号角,中国即将发生一场开天辟地的变化。《周刊》将邓公评价为跨时代领导人,阐述了邓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改变国内经济问题上,不仅带领中国人富起来还凭借繁荣发展进程带领中国进一步走上国际舞台,为中国带来改革新气象,让世界人民对中国刮目相看。
除了改变经济现状让中国繁荣富强外,邓公给中国带来的改变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外交关系的处理上,邓公更是坚定的守护着国家的尊严和体面。美国一位军官曾评价邓公是一位“像芥末一样辛辣”的新时代领导人,中国始终保持着不卑不亢的态度,在与美国的外交关系上也始终有自己的一套做法,邓公的处事态度令人敬服。
2008年邓公第三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这次周刊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了全方位报道,距离改革开放初始已经过去了三十余年,在中国的前行道路和发展问题上,邓公改变中国也改变了世界,他的功绩史无前例。
日本媒体做出的报道
日本媒体的反应也十分迅速,邓公逝世的消息第一时间传到后,当天某知名报刊夜间印制的头版头条便是这条消息,紧接着多个权威媒体也进行了全方位铺天盖地的报道。消息发布当天正值北海道发生地震,其国内甚至将其评价伟人逝世后的天地感应,共同社也发表消息称邓公是可以和毛主席并列的伟人,将会名垂青史。
对于日本而言,邓公代表的意义不同,他是访问过日本的中国领导人,也是中日建交的开创者,是邦交恢复正常化的奠基人。从19世纪开始中日双方就有了矛盾和几次战争,尤其是侵华战争,让民族仇恨更加强烈。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上世纪70年代,双方也顺应时代发展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邓公访问松下公司)
1978年的秋天,邓公对日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在和天皇、首相的会面过程中,邓公的个人魅力被很多人看在眼里,一些媒体全程直播了邓公的行程,尤其是邓公在松下公司品尝美食的片段,更是让很多当地民众对中国领导人的亲和赞叹不已。
(邓公与日本首相福田纠夫)
这次访问中,邓公还乘坐了日本刚刚投入不久的“新干线”,在谈到乘车体验时,邓公还以列车速度做比,寄托了对国内发展的希望,邓公此行博得了民众的好感,也向日本展现了中国领导人的魅力和风范,很多当地民众被邓公圈粉,并对其产生难以名状的好感。这也就是为什么邓公逝世的消息一传到日本,很多本土民众开始在胸前佩戴白花表示对邓公的尊敬,用实际行动表达着发自内心的哀思。
欧洲媒体的反应
路透社是英国最早对邓公逝世做出报道的媒体,20日凌晨2时05分,路透社就第一时间透露出邓公离世的信息,中国媒体信息正式发布后,路透社也在接下来的最快时间里发布了关于邓公的相关文章。20日当天路透社对邓公的生平事迹、葬礼和追悼会等详细信息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据统计当天播报的关于邓公的消息达170多条,在所有外国媒体机构中位列第一,仅次于中国媒体,那么为何路透社进行了这样详细周密的报道呢?其实与那段时间两国的接触是分不开的。
(邓公与撒切尔夫人)
众所周知,英国的铁娘子曾四次访问中国,她第一次访问中国时带着无往不利意气风发的势头。在关于两国的一些重要问题的谈判上,邓公有着自己的态度和坚持,也始终保持着中国领导人风范,在原则问题上自始至终都保持着不可动摇的坚定态度,不论撒切尔夫人用什么方法或是措辞,在涉及主权的问题上,邓公用自己的态度说明了一切。
当“铁娘子”遇到了“钢铁公司”,碰撞出了引起全世界关注的火花,这场前后进行了两年多的谈判,最终以1984年签订的《联合声明》而告终,这也促使着1997年那首《东方之珠》成为这场跨世纪事件的永恒旋律。
邓公的果断和坚持,以及充满想象力的构想和方针也深深感染了英国首相梅杰,这种独具一格的创意性完美的表达了邓公看待事情和处理问题的高瞻远瞩,回顾往昔他用自己的睿智完美了解决了当年的问题,看今朝,香港的繁荣发展无一不在证明着邓公当年英明决策的重要性,珠三角经济的腾飞和发展让所有民众都心生敬佩。在邓公的领导下,深圳、香港都在以势不可挡的趋势崛起成长,中国也在邓公的带领下走出了自己的发展特色,其进步和发展速度令世界瞩目。
法国知名媒体法新社20日当天也发布了相关报道,在一篇文章中阐述了邓公对中国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乌干达通讯社甚至专门开辟了刊印邓公画像的专栏内容,写满了对邓公的评价,画像中那位老人一如既往和蔼可亲又目光坚定。《亚洲华尔街日报》在当天报道中评价邓公是两个世纪以来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超过任何人。
20日,联合国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降半旗对邓公的逝世表示哀悼,秘书长还亲自表达了悼念,称赞邓公的改革开放是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邓公是现代化和经济腾飞的设计师,他的离开不仅是中国的损失更是世界的遗憾。
俄罗斯媒体的反应
中国与前苏联的关系是斩不断的,对于两个国家来说,每个阶段的关系都有着不同的体现。对中国来说,与苏联的交往令人心情复杂,早期中国和前苏联的关系十分密切,曾几何时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不过在五六十年代后,两国经历了数次重要考验。
改革开放后,有一段时间勃列日涅夫曾对中国释放出希望重新恢复交往的强烈信号。不过邓公面对苏联的态度依旧坚定,也没有被示好的表象迷惑,在双方联系时提出了关于中苏交往的三个原则,只有苏联达成了从柬埔寨撤军、撤出阿富汗或是从北部两国边境线撤兵,双方才能重新把手言欢。
不过当时苏联情况特殊,本身就已经在几十年的冷战中耗费心力,国家继任者在几年间相继离世,这次的会谈也被无限期推后,很有一种“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艰难坎坷。1982年双方的谈判出现了转折,面对苏联几位领导人的逝世,邓公别出心裁,打出了“葬礼外交”的感情牌,中国代表团多次出现在葬礼当天的现场,推进了关系和会谈重启的进程。
(邓公和戈尔巴乔夫)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任后双方再次开启谈话,这次谈话的时间也进行了长达4年之久,期间取得了开创性进展,邓公和戈尔巴乔夫也进行了历史性的会面,这次会面结束了双方此前30多年缺少交往的状态,而在这几年的谈判中,邓公也保持着理智的交往状态,并始终在会面中保持着“只握手,不拥抱”的外交原则”,将中国的态度和自主形态进一步表现了出来。
邓公逝世后,苏联已经解体,它的继承者俄罗斯也对邓公进行了比较客观的评价和赞叹,邓公逝世当天,叶利钦曾发电吊唁,称赞邓公是中国的改革之父,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的经济发展走向了新时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邓公是中国经济腾飞与发展的时代引领者,也是中国走向强大的奠基人,他是中国的骄傲,邓公用自己的一生阐释了什么是“为人民服务”,在继往开来的道路上,带领中国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