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时诸葛亮没有不顾众将反对任用马谡去防守街亭,而是任用宿将魏延去防守街亭,结局会是怎样的呢?
魏延的守城能力毋庸置疑。
当初刘备取得汉中以后,要委任汉中太守。当时大家都以为刘备会任命张飞为汉中太守,张飞也自认为刘备会任命他。张飞镇守阆中多年,通晓蜀地的地理环境与风土人情,按理来说,汉中这样的战略要地,太守非与刘备关系非同一般的张飞莫属。可没想到刘备任命了魏延为汉中太守,大家都很惊讶。在拜将宴上,刘备问魏延,今天任命你为汉中太守,你准备怎么做?魏延说了一段特别霸气的话:“如果曹操亲自带领全国的军队来进攻,我替大王阻挡他;如果是其他将领率领十万大军来,我替大王吞并他。”魏延没有辜负刘备的信任与期望,镇守汉中多年,曹魏不敢踏入汉中一步。即使魏延因为权力斗争被杨仪杀害后,他留下的错守诸围的战略把汉中防线建设的固若金汤。
后来兴势之战,王平利用魏延留下的错守诸围的战略,打败了曹爽十八万大军的入侵。后来姜维放弃了“错守诸围”而改为“敛兵聚谷”,才被钟会突破汉中防线。以魏延的守卫汉中的经验来看,守住街亭易如反掌。张郃虽然也是一代名将,但是他的作战能力还是比不上魏延的。而且从诸葛亮敢任命未经实战的马谡防守街亭,可见诸葛亮内心觉得,守住街亭很简单呀,随便排一个人就行了,即反证了实际上守住街亭的难度并不高,对于魏延这样身经百战的名将来说,真的只是小儿科。
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三国志》
魏延的攻坚能力更加强劲。
魏延跟随刘备以来,数有战功,后随诸葛亮北伐,多次创造以少胜多的奇迹。阳溪之战,魏延以区区偏军,孤军深入,在阳溪把魏国名将郭淮打的丢盔卸甲,展现了绝佳的军事指挥才能。卤城之战中,魏延再次立功,以少胜多,打败司马懿统率的精锐魏军,光是军官的首级,就收割了三千人,打的司马懿从此再也不敢与汉军交锋。魏延还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虽然未被采纳,但也体现出魏延超一流的军事才能。史料记载,魏延“善养士卒”,可见魏延手下的汉军足可以一当十。如果诸葛亮让魏延守街亭,在街亭打败张郃,又有何难?
“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比东方相合聚。”——《魏略》
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着三千,懿还保营。——《资治通鉴》
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三国志》
街亭并非守不住
虽然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诸葛亮的部署未必就是最完美的。但魏延用兵,攻则攻无不克,守则固若金汤,战场形势再怎么变化,相信也难不倒正史之中无败绩的蜀汉军神魏延。而且马谡街亭失守,在于他骄傲自负,志大才疏,甚至犯了两个普通将领都不会犯的错误:
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资治通鉴》
一个主将,居然会“举措烦扰”,连将军面对魏军都惊慌失措了,手下将士如何死战?如此军心,何能取胜。胜败兵家事不期,即使马谡面对张郃输了,也应该迅速收拢军力安抚军心。普通将领即使遇到挫折也知道镇定自若,可是马谡临场应变能力连普通将领都不如。而且后来还舍水上山,又是一大错。普通将领都知道,舍水上山,一旦被切断水源采取火攻,必定遭受灭顶之灾。虽说兵法云:置之死地而后生。但是也有前提条件,连水都没得喝,士兵拿什么背水一战?这两个错误,普通将领都不会犯,居然让诸葛亮精心培养的马谡犯了。如果是魏延守街亭。又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呢?
综上所述,魏延若守街亭则魏军必败。
参考文献:
《三国志》
《资治通鉴》
《魏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