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末年逐鹿中原的过程中,刘备集团还是当时实力最弱的军阀。黄巾起义爆发后,刘备纠集起一支队伍参加镇压农民军的战争。当时力量太过弱小的刘备创业并不容易,可以说是夹缝中求生存,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先后依附于公孙瓒、田楷、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大军阀,一直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存空间。
官渡之战后,刘备南下投靠了刘表。这个时候已经受够了寄人篱下,颠沛流离日子的刘备意识到自己身边需要一位重要的谋臣来为他规划一条建国道路,经过徐庶的推荐,诸葛亮映入刘备眼帘。
一、《隆中对》“跨有荆益”战略的提出
赤壁大战前,也就是建安十二年(207),通过徐庶的推荐,刘备拜访了诸葛亮,经过“三顾茅庐”,刘备见到诸葛亮,向他请教建国大计。
诸葛亮给他说了这样一席话,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诸葛亮在隆中的十年,恰逢国家政治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中原地区的军阀混战,形势渐趋明朗。
在逐鹿中原的过程中,曹操逐渐由弱变强,一些势力较弱的对手如吕布、袁术等已经被他吞并,实力较强的袁绍也被他打败,北方地区基本上完成了统一。与此同时,荆州的刘表和益州的刘璋,虽然控制着地理位置相当有利的地盘,但都没有作为,内部不稳定,没有发展前途。
诸葛亮敏锐地把握了天下大势,根据自己的观察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见解,确立了统一天下的方针计划,即《隆中对》方略。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将天下大势向刘备进行了系统分析。首先,他分析了曹操和孙权的情况。
他指出:董卓叛乱发生以后,地方豪杰并起,全国已陷入非常严重的军阀混战,割据地方的大小军阀不计其数,其中袁绍和曹操是军阀中的典型代表,曹操本人的声望、军事实力等方面都远远比不上袁绍,与袁绍相比曹操可以说是“名微众寡”。
然而曹操却能以弱胜强,最终战胜袁绍,这不仅仅是“天时”,更重要的是“人谋”。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的军队,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条件,当前没有办法和曹操进行正面对抗,不能以卵击石。孙权割据江东,已历三世,同时江东地势险要,有长江天险阻隔,又获得了当地士族豪强的拥护。
因此,目前只能对他们采取联合的方针,当作自己的后援,不能去与他们对抗。其次,他又分析了荆州的刘表和益州的刘璋。实质上提出了“跨有荆益”战略。
他告诉刘备荆州地域广阔,北面有汉水、沔水,南面可以直通南海郡,东面直通江东,西面连接巴蜀。这是一个战略要地但占据荆州的刘表却是没有能力守住这个地区的人,这是上天给予刘备的地盘,就看刘备有没有这个意图。
益州地势险要,沃野千里,号称天府之国,当年汉高祖刘邦就是凭借它完成了帝业。但占据益州的刘璋却是个昏庸无能的人,他的北面也面临着张鲁的威胁。他虽然拥有众多的百姓和富饶的资源,却不懂得如何治理好这块地区,使当地百姓获得安定的生活。那里的有智之士都希望得到一个贤明的君主。
根据以上对形势的分析,诸葛亮为刘备集团筹划了统一天下,建立霸业的战略方针:打着刘备“帝王后裔”的旗号,广纳人才,收揽英雄,乘着荆州、益州割据者空虚软弱的机会,占领荆益二州作为根据地,充分运用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和战略地位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改良内政,培养实力。对西面和南面的少数民族进行安抚,和东面的孙权结成联盟。
一旦“天下有变”,中原发生动乱,荆州的军队由一名得力上将统帅进攻中原的腹地宛城和洛阳,与此同时,在益州的刘备亲自率领大军翻越秦岭攻取关中,再从关中出发进攻中原,从两面进攻,一定能够获得中原百姓的欢迎与拥护,从而振兴汉室。由《隆中对》的规划可以看出,隐居隆中的诸葛亮,以27岁的年龄,便能够对天下大势做出如此清晰的判断,确实有过人之处。
刘备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和建议,深深地为其赞叹,于是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隆中对》给刘备提供了一个基本正确的政治选择,在天下形势逐渐明朗的时候,为尚无立足之地的刘备找到了立足的根基,规划了长远的发展方向。
二、从失荆州看《隆中对》方略的失误及其局限性
古往今来,谈起蜀汉失荆州的原因,学者们多归罪于关羽,认为他刚愎自用、骄傲轻敌,不顾诸葛亮制定的联吴路线,以致大意失荆州。学者们也大多把责任归咎于刘备身上,认为刘备重用关羽镇守荆州是一大失误,并且将主要的军事人才都调离荆州,只留关羽一名重臣;失去荆州后又发动夷陵之战更是导致吴蜀关系决裂。
这些都是蜀汉失去荆州的重要原因,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是,《隆中对》方略虽然是一个非常好的战略规划,里面的内容也非常严密,可是《隆中对》战略本身以及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失误和被忽略的问题。
在纷繁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实施一个战略方案要远比设想一个战略方案所遇到的困难要大得多。《隆中对》的实施过程中就对形势的发展变化存在估计不足,忽略了很多重要的问题。
1、《隆中对》中的外交政策不善变通,存在严重的僵化问题《隆中对》在与曹操集团和东吴集团的关系问题上过于片面,存在着僵化的认识。在《隆中对》方略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特别是关羽痛失荆州以前,蜀汉把斗争的矛头始终指向曹魏。
在赤壁之战以前,也就是《隆中对》刚提出的时候,当时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实力强大,“三分天下已有其二”,这时的曹操集团严重威胁着孙、刘两家生存的条件,在这样特定的时期,对于“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的刘备而言,要想生存下去,只能走与孙权结盟的道路。也就是说,孙、刘之所以能够结成联盟,是由于以下几个条件:(1)、孙、刘面对一个共同的威胁双方生存的敌人,而双方都没有单独抗敌的能力。
(2)、孙、刘之间此时尚无重大的利害冲突。但是,客观条件,三方力量的对比,三方之间的关系都是会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可是,诸葛亮此后却没有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外交策略一直不懂得变通。相比之下,曹魏和孙吴都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
在《隆中对》的模式之下,诸葛亮始终把曹魏确定为天然的敌人,将孙吴确定为天然的盟友;在策略上,他对敌人从不妥协,即“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对盟友则不讲任何斗争和防范,而这正是他和蜀汉事业的悲剧,蜀汉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从刘备借荆州(208)开始,孙、刘两个武装集团的矛盾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从刘备集团的利益来看,荆州是其进行战略扩张、北伐中原的必争之地;可是对于东吴而言,荆州地区也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性。这是因为荆州“东联吴会,西通巴蜀”,对东吴起到门户的作用,江陵重镇更是东吴的咽喉。
因此,东吴的君臣早就有这样的共识,立足江东必须占有荆州,如果没有荆州,最终也就没有东吴。也就是说,将荆州和益州同时占有与联合孙权存在着无法规避的矛盾。
赤壁之战后,北方的曹操势力有所削弱,孙、刘之间争夺荆州的矛盾不断上升。为了让刘备退出荆州,孙权采取了多种手段,但均被刘备拒绝。
最后孙权只能派大将吕蒙袭杀关羽、夺取荆州。而刘备为了夺回荆州,不惜调动蜀汉大部分兵力,与东吴在夷陵决战,最终兵败身死。由此而知,为了得到荆州,孙、刘不惜破坏联合战线,逐渐演变成仇人。
刘备一生中两大灾难——荆州之失和夷陵之败,都是与孙权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的,而荆州问题正是矛盾的根源。由此可见,《隆中对》仅从曹、刘斗争的角度出发,对于荆州对东吴的重要性缺少认识。
2、“跨有荆益”战略存在不合理的地理因素荆州和益州在地理上虽然互相毗连,但益州四面被高山环绕,陆路难以通行,两州交往多靠长江水道。
也就是说,荆州和益州的交通远远比不上荆州和扬州那样便利。从方位上看,向东流的长江,把上游的益州、中游的荆州、下游的扬州三块地区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但从地势上看,益州处在第二级阶梯上,荆州和扬州共同处于第三级阶梯上。益州西面的邛崃山、大雪山,南面的大娄山、乌蒙山,北面的秦岭、大巴山,东面的巫山。这些山峰就好像围墙一样高耸入云,把四川盆地环抱起来,四面险峻,组成了天然屏障,再加上古代社会交通不便,这样就将益州与外界的联系割断了。
与益州相比,荆州和扬州同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没有天然屏障相隔,一条大江将两个地区天然的联系在一起。
《隋书·地理志》中提到,荆州的“风俗物产,颇同扬州”,也在一个侧面说明了荆州与扬州之间地理关系的密切。而荆州与益州之间,交通极为不便。
南北走向的巫山山脉,挡在两州之间。在崇山峻岭之间,长江流经的地方都是崖壁峭立,就像刀斧切割一样,形成“自非停午夜时分,不见曦月”的大峡谷,也就是举世闻名的三峡。三峡江面狭窄,水流湍急,险滩栉比,从荆州到益州,逆流而上。
由荆州的夷陵到益州的江州,江道全长1181.4华里,两岸皆山,故称“峡江”。峡水湍急,漩滩暗礁,所在多有。特别是由夷陵到夔门长386华里的长江三峡,两岸壁立千仞,航行更难。行船季节,以旧历二、三、四、九、十、十一六个月因水流较为平缓,航行较易,其他时期都不宜行船。古人在描述峡江交通艰难的情况时说:“虽有锐师百万,启行不过千夫;舳舻千里,前驱不过百舰。”
除此之外,还常发生崖壁崩塌。据史书记载,东汉和帝永元十三年(101),巫峡山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造成名为“新崩滩”的险地,给航行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交通如此困难,使得荆、益两州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想要在这两块地区建立起一块割据政权并同时兼顾是相当困难,难以维持。荆益之间的联系主要靠三峡相连。在纷争的局面下,依仗三峡沟通荆益,需要峡内峡外维持相应的军事力量。
这种条件,刘备暂时可以具有,但不能长久保持。历史上没有割据益州的人可以长期跨据荆益二州并且稳定发展的先例。由此可知,《隆中对》“跨有荆益“战略建立在一个相当脆弱的基础上。如果孙吴对荆州没有利益诉求,蜀汉可以勉强维持的跨有荆、益局面,可一旦孙吴想要夺取荆州,情况将会非常危险。
可问题就是荆州关系到孙吴的强弱,更关系到孙吴的安危和存亡。对于孙吴来讲,“若蜀汉据有荆州全境,则孙吴在江东立国的基础便会受到极大的削弱,孙吴将处于东面受制于曹魏,西面受制于蜀汉的被动局面。……无荆州,孙吴几不可以立国”。
也就是说上游的荆州是孙吴的门户,但掌握荆州的钥匙却在刘备的手中,孙吴自然是没有安全感。而北方的曹魏实力非常强大,暂时无法抗衡,只能选择向西发展,荆州自然成为一块孙吴必须占领的地区。
对于蜀汉来讲,据有益州和荆州之后,就面临着孙吴政权的威胁,同时两个地区交通不便,一旦发生情况,难以形成相互的支持和依靠。后来发生的事得到了应验。在刘备定都益州后,关羽出兵北伐襄阳,被吕蒙偷袭,兵败麦城。无法获得刘备的支援
只能将救援的希望寄托在驻屯房陵、上庸的刘封、孟达身上,但两人都拒绝相助,最终关羽兵败人亡,痛失荆州。痛失荆州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荆益二州交通不便,无法在军事上相互支撑。
三、总结
总之,《隆中对》的光辉掩盖了自身的缺陷,“跨有荆益”战略存在着先天的不足,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全盘否认它,任何的规划都有它自身的疏漏和局限性。
《隆中对》刚提出的时候,孙、刘之间尚不存在荆州问题,“跨有荆益”的先天缺陷并没有明显的表现出来,在蜀汉失掉荆州以前,蜀汉的发展基本上是沿着《隆中对》方略进行的,《隆中对》有着很好的预见性和科学性。
但是问题是随着吴蜀之间争夺荆州的矛盾不断加剧,刘备和诸葛亮却没有随着形势的变化制定相应的对策,却忽视了孙吴对荆州的诉求,以及荆益之间的交通不便。于是,《隆中对》方略就呈现出自相矛盾的特点,最终只能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