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网上流传一种说法,叫做“郭嘉不死,诸葛亮不出”,意思是诸葛亮的本事跟郭嘉没法比,只要郭嘉还活着,诸葛亮就不敢出山。
这话要是传到诸葛亮耳朵里,估计他淡然一笑:郭嘉是谁?我咋没听过?
其实诸葛亮真要这么说的话,也不奇怪,因为两个人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试想一个总揽蜀汉军国大权的丞相级别的人物,怎么会跟一个不带长的小小参谋去争一日之短长?
首先比投靠势力:有差距,但也不是天壤之别。郭嘉是曹操阵营的谋士,或者说是汉献帝名义上的属下,而诸葛亮是刘备阵营的,名义上先前也是汉献帝属下,后来成了蜀汉或者季汉(但是诸葛亮及刘备刘禅都称自己为大汉)的军政首席执行官。
有人说,刘备是割据势力的头目,跟曹操没法比,所以双方的官职也不能比。但是要知道,能够在赤壁和汉中击败曹操,并且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刘备势力虽然跟曹操有差距,但也不至于蜀汉的丞相地位比不上曹魏的军师祭酒。
再看排行,郭嘉是军师祭酒,这个官职是曹操“整改”来的,把军师和祭酒两个官职结合在一起,就成了首席谋士的专属名词。当过在新闻媒体干过的人都知道,首席记者看似风光,甚至能参加编委会,但是手下一个人也管不着,还不如一个采访组长,能够有一帮小弟前呼后拥,还能参加个发布会拿点红包,好一点的媒体还有出国采访兼旅游的机会。
而郭嘉这个人,原先是袁绍阵营叛逃到曹操那去的,在他之前,已经有荀彧荀攸叔侄和程昱,前后脚来到的还有毛玠,荀彧才是跟诸葛亮同级别的文官之首,官至汉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数十年;而曹操见了程昱那是“如拨云见日”,先后当过省级干部东平相、尚书、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宜、奋武将军;毛玠更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的首倡者,先给曹操当组织部长,后来又当了副总理级别的尚书仆射。
郭嘉有史料记载的主要功绩,有两个半,“十胜十败”说让曹操下决心和袁绍正面作战并打赢了但是真正首倡并得到曹操认可的,是荀彧;兵贵神速轻骑定辽东,也对了赢了;这是两个功劳,而功劳就在他出主意帮腔,而不是亲自去打的,大主意还得曹操拿;对刘备不杀不纵的软禁策略,曹操只听了一半——没杀,没听另一半——放了,其实应该尽早建议杀掉,要是没有刘备搅局,孙权根本就打不过曹操,早就统一了,所以不杀不放是个馊主意。
郭嘉也没有独当一面的经历,或者是知人善任的曹操认为郭嘉是个好文案,但不是个好执行官,所以放心把后背留给荀彧程昱,让他们分兵把守,并且顶住了吕布的骚扰。
反观诸葛亮,一加入刘备阵营,马上就成了文官之首,刘备像曹操对待郭嘉一样,也给诸葛亮创造了一个官职,叫军师中郎将,也就是总参谋长,比郭嘉那个作战参谋军师祭酒大了不止一个级别,后来更是当上了蜀汉丞相,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曹操这个人很会说话的,对手下一贯不吝溢美之词,比如他把荀彧比作“吾之子房”,许褚比作樊哙,张郃比作韩信,而郭嘉到死,一直是军师祭酒,没有升迁。远不如刘备那句“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来的亲切,也不如军师中郎将官职来的实在。
所以后世史学家评价说,曹魏阵营,文臣第一萧何式的荀彧,第一谋士(史称谋主)军师荀攸,那是张良之亚,也是官渡之战的前敌总参谋长。
至于郭嘉,只是由于死得过早才引发出“若是郭嘉还活着会怎么样”的假设而声名大噪的,就像人们猜测如果关羽张飞不死蜀汉会不会一统天下,张郃不死司马能否吞曹一样,都是空中楼阁。如果荀彧荀攸程昱早死,可能有人也会提出“如果某某不死,曹操早就统一地球”了。
陈寿做《三国志》,姓夏侯和姓曹的后面,就是荀彧荀攸贾诩,再往后是袁、张、凉、国、田、王、邴、管、崔、毛、徐、何、邢、鲍、司马、钟繇、华歆、王朗程昱,然后才排到郭嘉,是个二流谋士的第二名。
真正击破“郭嘉不死,诸葛不出”泡沫的,是时间,历史上明明白白写着,郭嘉跟着曹操远征乌桓的时候,诸葛亮已经被刘备请出茅庐,开始逐步实施三分天下的战略了。
如果还有人不信,那么咱们就来细说一下年代:郭嘉死于建安十二年十一月,也就是公元207年年底,而在那年年初,诸葛亮已经在刘备手下帮着练兵了,秋天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并且在第二年就代表刘备出使东吴去了……